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eddie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麒麟博物馆] 林海微澜:风华绝代-瞻仰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

  [复制链接]
144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1:3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白云深处 于 2010-2-19 02:36 发表

传记作家李辉写道:“当一种文化不断被破坏、不少传统工艺面临消亡危险的时候,人们欣喜地发现,还有一个王世襄在。”如今,王世襄已不在.


谢谢阁下的关注。
李辉先生,大概就是揭穿文怀沙伪大师画皮的那一位吧。
关于大师,窃以为大概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襄老斯人已去,他所留下的文化,正在发扬光大。
只是有些个人,有些个事,也许真的是眼不见为清,耳不听为静。
襄老的晚年,修炼的大概也是个“发呆”:尤其是在中华古典家具这一领域。
传说某位前辈文化大家曾坚拒招收研究生。人问其故?
答:他们不是要利用我,就是要害我。
襄老晚年,也曾经说:我没徒弟。

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不在,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因为文化永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01:3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本的“漫话红木--随笔随言”续篇,年前贴在别处的一点感悟)
发表于 2010-2-13 01:47 | 只看该作者



岁末,年关。

即将结束的2009,牛气冲天。

从首度登顶的世界第一汽车市场,到爆强乃至沸腾的房地产,九州方圆,最新的热点,再度花落海南。颠峰之巅的下一站,人说将是“黄赌毒俱全”,换一副国际娱乐岛屿的全新嘴脸。

一言蔽之:不差钱。

2008秋风起,全世界各族人民与政府万众一心地开动印钞机,抵御前不见古人的金融海啸,百年不遇。不知道这算不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普遍真理?

反正是无湘不成勇,无淮不成军,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世界上的许多奇妙与奇迹,追本溯源,往往是一个物竟天择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如此,物如此,事如此,历史如此。上下五千年,每天都在继续这样的传奇。

比如驾鹤西去的王世襄先生,与他深爱一生的明式家具。

过去的2009,在用心瞻仰了上博明清家具展厅藏器的风华绝代之后,开始逐渐把心思从唯物的家具转向了唯心的人文。于是有越来越鲜活的两个高山仰止的身影,从新月诗人到甲骨文的陈梦家,与曾经的纨绔子弟到化泪为苦学的畅安老人,第一玩家的名号,背后浸满了斑斑血泪,始于五十年代的三反五反。

传统的中华文人,大概就是这么个风范。从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开始,讲求克己,讲求复礼。这个“礼”,或许可以理解为“己”以外的一个非物质的追求,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多半接近于“精神文明”。反正是这么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吃不能用的东西,从古到今,有千千万万的汉文化的精英,前仆后继或者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世世代代地致敬。前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亚圣,然后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三国孔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忠公;“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的留取丹心文山先生;读书种子方孝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顾炎武,最近的说辞,叫做“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种气概,大概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为的竟然都是同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一言蔽之:唯心。

因为唯心,所以不愿意被人当成猴子来耍的陈梦家先生潇洒地走,没有一丝的眷顾与含糊,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大概也是因为一个“唯心”的缘故,畅安老人去年的走,也是这样的一个人踯躅上路。号称京城第一玩家,走得如此寂寞,如此孤独。至少:身边不再有顶礼膜拜的门徒。因为功成名就以后的大树,荫蔽之下最不缺的就是这个。个中缘故,请自细品,多半有由头。

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2009,还是一个相同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尘土归尘土,乾坤归乾坤。唯心的唯心,唯物的唯物。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2010年的春秋,照旧。


(谨向王世襄老先生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3
发表于 2010-5-18 08:13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48g :48g :48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4
发表于 2010-6-4 15:3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5
发表于 2010-6-6 18:3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再次欣赏,百感交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6
发表于 2010-6-7 01:0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楼主和各位高手真是学究天人阿,套用金老师的话---我对红木知识了解得越多,却感觉合各位的差距越发加大,仿佛每天自己都在倒退一般。。。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7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19:3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真不懂 于 2010-6-7 01:10 发表
楼主和各位高手真是学究天人阿,套用金老师的话---我对红木知识了解得越多,却感觉合各位的差距越发加大,仿佛每天自己都在倒退一般。。。有趣!


谢谢关注。阁下的意思是:阁下越了解红木,与在下等的差距越发加大,算是“背道而驰”么?
如此说来,阁下觉得这帖子是“说反了”?
这么绕弯说话,表面有趣,其实是暗示“误人子弟”么?

还请把话说直白好些。

对事不对人,对帖子中哪些内容有不同的见解,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8
发表于 2010-6-30 18:5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哈哈,刚看到楼主的回复,看来是误会楼,
我拜读您的帖子用了一天的时间,真的是五体投地:48g
我引用的是金庸在一部著作里的话,当时武林中的泰山北斗自然是张三丰,而武当绝学是越到后来进境越快,张三丰学究天人,已近百岁,进步比他的徒弟还要快,所以他的徒弟感慨不已,自己越学越觉得和老师的差距加大,好像自己天天在退步,呵呵 :)
我是个初学者,原来似乎还分得清什么酸枝、花梨的,但随着听得见的越来越多,感到红木是学无止境,瑾一个酸枝就千姿百态,待看到楼主这些更深层的见识,因此才有此感慨,觉得自己不知道得实在太多了,不想还误会了:hello
:54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9
发表于 2010-6-30 20:53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收藏了,谢谢:48g :48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0
发表于 2010-7-1 20:0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真不懂 于 2010-6-30 18:55 发表
哈哈,刚看到楼主的回复,看来是误会楼,
我拜读您的帖子用了一天的时间,真的是五体投地:48g
我引用的是金庸在一部著作里的话,当时武林中的泰山北斗自然是张三丰,而武当绝学是越到后来进境越快,张三丰学 ...
深有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1
发表于 2010-7-1 20:2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深深中毒了:11g :11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00:29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luner998 于 2010-7-1 20:23 发表
深深中毒了:11g :11g


谢谢关注。
早两日与某同好网聊,深以为然的一句话: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陈梦家先生也好,王世襄先生也好,都是这样有癖的前辈同好。
每一次在上博明清家具展厅流连,都觉得自然而然的肃然。
每次面对那件黄花梨木五足内卷香几,总是由衷地景仰陈梦家先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3
发表于 2010-7-3 00:4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诚心请教艾迪兄,如何甄别家具的“艺”是否高杆?特别是榫卯,在不破坏结构的情况下,怎么观察呢?:12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17:5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真不懂 于 2010-7-3 00:47 发表
如何甄别家具的“艺”是否高杆?特别是榫卯,在不破坏结构的情况下,怎么观察呢?:12g


谢谢阁下的关注。
关于“艺”,窃以为细分一下好些,一为“艺术”,一为“技艺”。
前面所说的“艺无分古今”,主要是艺术。
而制作的技艺,因为技术与工具的进步,窃以为“今不如昔”“厚古薄今”有失偏颇。
只不过,单看制作,至少到明末,家具制作还主要是“手艺”,然后才逐渐进展到“工艺”。
中华古典家具有三大特征:
1. 榫卯结构
2. 框架结构
3. 线条
至于阁下关心的“榫卯”之“艺”是否高杆?
坦率地说,榫卯是死功夫,或者说“硬功夫”,认真做的话,仔细一点,规矩一点,不至于做不到。而且一回生二回熟。

只不过,家具毕竟是一件一件一批一批地做出来的产品。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
同样的,认真地做一件两件仔细的家具,大概也不太难。

难的是持之以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5
发表于 2010-7-28 23:58 | 只看该作者
关注麒麟网微信公众号
原帖由 eddie2008 于 2010-7-28 17:50 发表


谢谢阁下的关注。
关于“艺”,窃以为细分一下好些,一为“艺术”,一为“技艺”。
前面所说的“艺无分古今”,主要是艺术。
而制作的技艺,因为技术与工具的进步,窃以为“今不如昔”“厚古薄今”有失偏颇。 ...

兄说得好,受教了。:hello
榫卯确实只是技艺的一方面而已,是实现艺术的一个战术保障,
个人认为明式家具最大的艺韵是他体现了当时祖先的为人处世之道,即“外和内刚”的风骨,这点统帅了包括榫卯在内的所有工艺
再请教兄,框架结构和欧式的结构有何区别?:12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7-18 10:26 , Processed in 0.27851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