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清代文学巨匠,与纪晓岚有“南袁北纪”之称。在他颇丰的著作中《随园食单》花了40余年完成,其中一章《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特别记载了武夷岩茶: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谴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袁枚是浙江钱塘人,平时习惯饮江浙名茶阳羡、龙井,初时不习惯饮青茶类的武夷岩茶。乾隆丙午(1786年),袁枚上武夷山,僧道献以武夷岩茶,小壶,小杯,嗅香、试味,徐徐咀嚼。龙井虽清,不如岩茶醇厚;阳羡虽佳,不若岩茶韵致。武夷岩茶花香持久,耐冲泡。袁枚最早记录了武夷岩茶的泡饮方法及品质特点。
关于乌龙茶的制造,据史料记载,清代陆廷灿《续茶经》所引述的王草堂《茶说》:
“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摇的意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目前岩茶仍保留了这种乌龙茶传统工艺的特点。
提到武夷岩茶,总会跟“岩韵”联系在一起。初品时感到玄妙莫测,不好琢磨,有人把武夷岩茶的“岩韵”归纳总结为“香、清、甘、活”四个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种的凡品。
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流香”等。
正因为武夷岩茶具有”清、香、甘、活”,妙不可言的“岩韵”,所以蜚声四海,誉满九州,林古往今来的茶人爱的如醉如痴。
武夷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