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小名紫檀 于 2014-3-3 21:52 编辑
慈航法师:怎样知道有观音菩萨(节选)
甲、有无的判断
宇宙万有,森罗万象,世出世间一切法,千差万别,形形色色,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去判断这法是有,那法是没有呢?据古来大德告诉我们,判断法的有无,要用五种方法,佛经上叫做五量——一是现量,二是比量,三是圣教量,四是譬喻量,五是神通量。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什么叫做现量? “量”是度量,例如轻重要用秤量,长短要用尺量,好歹要用心量,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现”有三种,一是现在,简别不是过去和未来;二是现有,简别不是此刻未有的人物;三是现露,简别不是现在虽有,而隐藏在里面看不见的东西。要具足现在、现有、和现露这三个条件,而不用意识思索能够直觉亲证到这境界,才可以叫做真现量。在佛学上说,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那是直觉;以及定(P141)中缘境,正智契真如,第八识所缘的境界这都叫做现量。
什么叫做比量?“比”是比较,真正的比量,要有宗旨、因由,和事例。这宗、因、喻,叫做三支比量。例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看见有生的人物,就知道将来一定会破坏,听到隔壁有说话的音声,就知道里面有人,这都是用比量的方法来判断的。
什么叫做圣教量?“圣”是圣人,“教”是教法,就是因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例如佛经上所说的人物,我们虽然没有亲眼看见,然而有圣人的言教,可以证明:圣人是不会骗人的,好像中国古时周公、孔子所说过的话,留下来的文教,是可以相信的,这就叫做圣言量或圣教量。
什么叫做譬喻量?例如地是怎样的形状,我们是不知道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好像圆球一样;中国的版图,好像是一片海棠叶。”这就叫做譬喻量。
什么叫做神通量?如果肉眼看不见遥远的地方,有人能看得见,那就是用的天眼通;过去的事有人能知道,那就是用的宿命通;别人动了什么心(P142)念,有人能知道,那就是用的他心通。除了有神通的人之外,其余的人是没有办法的,这就叫做神通量。
例如你怎样知道有一位慈航法师?是因为你亲眼看见过他,并且听过他讲经,所以才知道,这是属于现量。请问慈航法师有父母吗?当然有父母。你没有亲眼看见过他的父母,你怎样知道他有父母?因为大家都有父母,所以知道他也有父母;这是属于比量。慈航法师将来死了之后,到什么地方去?到极乐世界去。为什么知道有一个极乐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上所说的,这是属于圣教量。为什么你会知道慈航法师死了之后到极乐世界去?这好像恶人受苦报,善人得善报,是一样的道理,这是属于譬喻量。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又会知道有极乐世界?因为他有天眼通。我们为什么不看见?因为我们没有天眼通。一般人总以为佛经上所说的地狱、饿鬼、修罗、天人、罗汉、菩萨、佛,以及轮回都是没有。如果反问他们所持的什么理由?他们很简单的答覆三个字——看不见。然而再问他们“看不见”的(P143)都是没有吗?他们一定会答:“是的。”那末,我的父母,你的祖宗,从前的周公、孔子,近代的国父,以及火星中有人,北极的地方还有冰雪,你都没有看见,你可以一概抹煞都是没有吗?你自己也会觉得好笑。反过来说,“看得见”的,都是有吗?是的。那末,镜中的像、水中的月、病眼所见的空花、梦中所见的人物,都是实在有的吗?明理的人,当然也会一笑。可见判断一切事物,除了现量亲见之外,还要用比量、圣教量、譬喻量、神通量来帮助,不然的话,会惹出许多无谓的诤论!这里我来说一个故事给诸位听。
从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守财奴,名字叫做卢志。他的财产虽然是很多,然而非常的吝啬,不但家里的妻妾子女得不到他的受用,连他自己也好像穷酸醋大一样,真是十足的一个守财奴。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兴趣来了,买了四文酒、两文豆腐干、一文花生米、一文酱油。他想想,如果拿回家去,岂不是妻妾儿女来沾光?又怕碰见朋友,那可不是好玩。于是乎跑到一个野外树林中,一个人在那儿大嚼特嚼,并且自己赞叹自己说:“就是皇帝老子(P144)过年,恐怕也没有我这样的美食。”
然而,好事多磨,乐极生悲,不知道那儿跑来了一个魔术家,摇身一变,变成同他一模一样,跑到他家里去。看门的人以为主人回来了,赶快的开门,请主人进内。这魔术家对守门的人说:“你代我守门,非常的忠实,本应当厚待你,然而有一个魔鬼跟着我,所以弄得我很悭吝,待你们太刻薄,真觉得抱歉。今天这魔鬼到山上去了,所以我赶快的跑回来,现在我来开仓库,你要什么?任你去取。但是魔鬼不久又要来,你切切不可开门,他还说着许多谎话,说他是你的主人,你可再不要上他的当。”守门的人,今天一旦得到了许多财物,当然唯唯听命,并且聚集了许多棍棒来挡驾。
这魔术家又跑到后面和他的妻妾儿女仆人说:“从前所以待奉你们刻薄,都是因为是那个魔鬼的关系,现在可以大开库藏,任你们自己欢喜什么东西就各人自己去取吧。”于是把仓库里面所有的金银财宝一拿而光。这魔术家并且告诉他家里所有的人:“那魔鬼如果再回来,你们各各拿一棍子把他打走,免得他再进来使你们穷苦。”话还没有说完,听见守门的人大叫起(P145)来:“魔鬼回来了!魔鬼回来了!”里面的人,不由分说,你拿一条棍,我拿一条棒,往外就打。这主人弄得莫明其妙的大叫:“我是你们的主人啊!我是你们的主人啊!你们为什么叛起来打主人呢?”大家异口同声的说:“你是魔鬼!你是魔鬼!你那里是我们的主人呢?我们的主人是在后面。你如果再不走,我们一个一下,就把你打死在这门口!”弄得他没有法子,只好去告诉他平日来往的朋友,说他家里造反,弄得不敢回家。朋友也觉得奇怪,因看他可怜的样子,于是带他回家。然而,一到了他家的门口,那个守门的人,老早就打招呼说:“我们的主人在后面,主人有命,这魔鬼是不能让他进去的。”于是这朋友也觉得奇怪,只好一人跑进去看看再说。谁知里面的魔术家,老早就来打招呼:“朋友久违,好久没有见面,近来好吗?”并且很抱歉的说:“我家虽然不是很富足,然而总算是一个小康之家,不愁无衣无食,因为有了外面那个魔鬼缠身,所以弄得我待朋友太疏慢。”一面说,一面叫里面把酒肉摆出,今天我们要畅饮畅谈。这朋友看他的音声态度和从前那个朋友无二无别。他家里的人,都说外面那个魔鬼,真也没有办法(P146)勘破,只好唯唯而退。
这朋友无法,只好带他去见国王,告诉他家这一件奇事。国王即刻派人把他一家人通通找来问。都说:“这才是我家的主人,那个是十足的魔鬼。”国王问他的夫人:“你的丈夫身上有什么暗痣?”夫人说:“左边大腿上有一个大黑痣。”经过检验后,结果,两人都一模一样。又问:“你丈夫平日所交给的宝物有什么?”夫人答:“有。”于是叫人各写一纸,打开看是一样,这把国王弄得无法判断。像这种中国的双包案,你有什么方法来判断呢?所谓现量比量等都失了功用,只好用神通量啊!于是国王把这一连串的人,带去见佛。佛说:“憍尸迦(是玉皇的名字)!你为什么要捉弄他呢?”天王说:“因为他太悭吝,所以教训教训他,以后再不敢这样。”佛也和那个守财奴说法,令他心开意解,舍财好施,救济贫穷,是可以得大福。国王和那个朋友,以及卢志长者一家人,都各各受佛的教化,作礼而回。我们把这个故事听过了之后,敢再说“看不见”的东西,都是没有吗?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是见多识广,博学多闻,决不会说看得见的东西,一定是有;看(P147)不见的东西,一定是无的话。
乙、历史的模棱
我常见许多人一开口就说:“有历史可考据的才靠得住,如果没有历史的,是难以致信。”其实这话也是两可模棱,试问凡是有历史的都是可靠吗?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不知道究竟是生了三天三夜,还是七日七夜;究竟是在房间里生的,还是在大厅中间生的。我的母亲究竟是我七岁的时候死的,还是在我十三岁的时候才死。我出家是十七岁,还是十八岁;是宣统二年,还是民国元年。如果真要我写两回自传,我一定有两种不同的写法。自己代自己写自传,都会有这种出入,何况代别人记历史,一点都不会讹错,我是不会相信的。如其不相信我这话,我可举一件历史来证明。请问:“佛的纪元,今年究竟是第几年?你就会哑然一笑。只好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罢了。教主本人的诞日,都给人人弄得不一致,何况不是此界的人,怎样把他的族姓、家世、学历、事历,一一照样登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P148)
你一定要说,没有历史是不可靠的话,那我不必要你交十代、二十代、三十代以前的历史,只要你交三代的历史就够了。你若交不出三代的历史,我就可以说你一定是没有父母、祖父祖母,和曾祖父曾祖母,你如果诤,一定说有的话,为什么你没有三代的历史呢?不但你的三代靠不住,就是再过百年之后,连你这个人也就靠不住了。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历史来做参考啊!不见得人人都和你一样,恐怕后人来抹煞了他,先把自己的历史一一登记起来,预备给后人作参考;我以为世界上决没有这样天字第一号的傻瓜。中国的历史只从五帝写起,已经是不完全,何况三皇,又何况三皇以前?试问上古结绳的时代,你怎样把它的历史一一结下来,你忘记了文房四宝,是始自何时。何况世界之大,人口之多,一一都要以历史为中心,那真是痴人说梦,我以为不必。
丙、佛语的真实
说话靠不住的,有两种人:一是无知,一是虚伪。因为是无知,所以说的话,一定是靠不住;因为是虚伪,本来是不知,为了求名求利的原故,所(P149)以不知以为知,才变成了虚伪。佛是三觉圆满,破除了无知;万德具足,灭除了虚伪;连本有的转轮圣王都不要做,还有比转轮圣王的更好的名利吗?当然没有。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果你不信佛,当然是无话可谈,设若是澈头澈尾信佛,没有丝毫的怀疑,那佛的一切经典,是可以实证的。
丁、菩萨的名义
印度话“菩萨”,本来叫做菩提萨埵,因为我们中国人,向来的称呼,都是欢喜简单,所以简称菩萨。约它的意义,译成中国的话,叫做觉有情。觉是觉悟,有情就是众生,这有三种说法:一是对菩萨自己说的;因为菩萨也是有情之一,不过他不同一般普通迷昧的有情一样,他是觉悟了的有情。试问他究道觉悟了什么东西?他觉悟了这个我,是假的,是空的,是无常的,是不净的,是苦的,是罪孽的。怎样知道是假的呢?因为这个身体的我,是四样凑成的。试问身上没有了暖气,还能叫做我吗?所以,地水火风四大和合,假名为身;四大分散,何处有我?凡夫迷昧不知,执为实我,所以叫(P150)做迷;菩萨觉悟是假我,所以叫做觉。既然知道了是假,最后,当然是空,不说可知。试观这假的身体,究竟有多少年?岂不是不长久吗?从头至足,从内至外,自己身上的东西,都觉得臭秽不净,何况他人的呢?而众生颠倒,还以为可爱,所以叫做迷。这个人身,从生至死,就在大苦海中,这是谁也知道。因为贪瞋痴,而造杀盗淫妄的孽,所以此身是罪孽的。菩萨不但知道了身体是假的,就是宇宙万有,大至世界,小至微尘,那一样不是缘生性空,那里有什么实体?而迷昧的凡夫,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执为实有;起惑,造业,受苦,流浪生死,所以叫做迷。而菩萨不但自己是已经觉悟了,并且以斯道觉斯人,将自己觉悟了的道理,去宣传教化人民,使人人同菩萨一样的觉悟。这有情又是指的其他一切众生,所以第二种意义叫做觉的有情。因为菩萨要度众生,所以不得不希望成佛,而希望成佛,也不是为自己,是为度众生,所以菩萨是上求大觉——成佛,下化有情——众生,这是菩萨第三种的意义。一般门外汉,把菩萨的意义都没有弄清楚,他把偶像就当作菩萨。其实偶像中,固然有菩萨像,也有比菩萨更高的佛像,还有不如菩萨(P151)的罗汉像、神像、鬼像,及至牛头马面像,如果都叫做菩萨,那真是岂有此理!要知道菩萨这两个字,是一种称呼,通俗容易知道的,把他当作圣人贤人,已经是降低了他的位子,何况叫他是偶像,那更是亵渎菩萨了!要知道,学成功了的称他是佛,未成功的称他是菩萨,这不过是先生和学生的异名罢了。
戊、观音的德号
观音,有的时候,叫观世音,有的时候叫做观自在,其实是一个人。观音的意义有二种解释:一是依《楞严经》的解释,这位菩萨最初修行的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反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可叫声性。因为一切众生向外分别音声,就有赞诽的境界,因起贪瞋之惑,造杀盗淫之业,而受轮回的苦报,这是约菩萨在因中自己修行而说的。二依《法华经》的解释,这“世音”二字,是指世间一切众生的音声,或求菩萨救他的苦,或求菩萨赐他的乐。菩萨只要听到了他们的音声,一定会帮他们的忙,而各得满愿了,这是约菩萨利人方面说。这两种说法,你读了经论,就自然会知道的。至于“观(P152)自在”的名义,是出在《心经》上的,意思就是说,这位菩萨无论是自利利人,都是能够得大自在,所以叫观自在。
戊、菩萨的灵感
菩萨有灵感这一句话,有一部分人因为求福而信仰,有一部分人因为亲得菩萨的救护而信仰。有些自命有科学头脑的新人物,以为说到菩萨有灵感是迷信,是不合科学时代的精神。其实菩萨有灵感是很普通的事,并没有什么希奇。凡是有救人救世心肠的人,要具足两个条件:一是本领,二是仁慈。如果有本领没有仁慈,固然不能救人;或有仁慈而没有本领,也是不能救人的。例如一人堕水,两人观之,有本领的能下水,而没有仁慈,对水中人,以为与我无干,何必多事;然而有仁慈心的人,在傍边看见此人堕水,人溺如己溺,救心如焚,然而缺少了下水的本领,在岸上干着急,也是无济于事;另外有一个人,有仁慈心,又有下水的本领,他不假思索,就跳下水去,把溺在水里面的人,背上岸来了。我说这个比例,连小孩子都懂,而自命科学的新人物,又有什么难解呢?难道可以说你没有仁慈心,就说一切人(P153)都没有仁慈心吗?你没有游泳的本领,就说一切人都没有游泳的本领吗?这种武断合乎新的逻辑吗?世间上有许多侠义的人,都能做出救人救世的事业,何况一位专做救人济世为职务的人,一身都具备了神通妙用,而没有灵感,反而不如一个侠义的人吗?所以说菩萨有灵感,是一个很平常的事。
己、感应的原理
菩萨为什么有求必应呢?这也是很容易知道的事。你看世间上的孝子,亲眼看见自己的父母掉下水去,有不救的吗?再看世间上的慈母,亲眼看见自己的儿子,被火所烧,而不去救吗?这是一种铁打的证明。何况菩萨等观一切众生,都同自己的父母儿女一样,而见死不救,连凡夫都不如,怎样可称名符其实的菩萨?
你一定又会问:“菩萨既然又有仁慈,又有本领,为什么世间有许多遭苦难的人,而不蒙菩萨去救护,这又是甚么原因呢?”这有两种原因,一如游子,父母虽然有救护之心,而游子远离他方,父母虽有救护之心,然游子违背,父母无可奈何;二如病者,医生虽有医病之责,而病者不信,(P154)故良医亦无可奈何。必须父母有救护儿女之心,而儿女又不可离父母太远,一呼一应,感应道交,自有出苦得乐之日。良医又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而病者亦信赖良医,依病施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有何难事?以上二喻,其实还是方便之谈。而真实的原理,菩萨如明月,众生如水面,水若澄清,水不必求月,月亦不必应水,水清月现,自然之理。若水中沙土混浊,水虽求月降,而月亦映水面,然月影终不能现;是水之咎,非月之过也。所以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明乎此理,一切疑团自然打破,豁然大悟;只要水清,而月常现。众生心垢若除,菩萨时时在前,说什么感应皆是多余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