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窑、汝窑,说到北宋宫廷用瓷 吴志余
作者介绍
吴志余,上海知名收藏家,网名玩主之逸,曾经在国家科研院所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业余热爱古玩收藏,浸淫陶瓷收藏30载,特别对民间宋瓷有所研究,曾发起上海民间汝瓷展。
一、前言
由于多种原因,现有关于北宋瓷业发展史的论述过于简单,以致存在多个历史谜团。同时受当时条件所限,以往文献作者之发挥难免有失偏颇。近数十年来,民间北宋藏瓷大量涌现,基于对这些收藏的观察与研究,并结合以往前辈的论述,已有可能去探索北宋瓷业史上的几个谜题。本研究的特点在于基于民间藏品来探索途径,去逼近历史真相,而不去等待至今未能实现的汴京发掘,因为其实施的确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新的研究环境下,寻求新的解決方法看来是当今可行的出路之一。
二、北宋瓷业辉煌的历史背景 首先应指出,北宋是中国文化和工艺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北宋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这从南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能明显感觉到。可以判断,虽然经历五代十国的国家分裂与战乱,盛唐的影响犹在,否則不会在北宋建国的短期内涌现如此高水准的五大名窑及众多业绩不俗的民窑。在北宋建国时,已知在有越窑祕色瓷,定窑彩定等工艺影响。在近年民间藏瓷中,还可看到唐武则天时期大周窑之精品,及后周柴世宗所建御窑(北宋后俗称柴窑)生产的大量薄胎薄釉、釉色众多、器型众多的作品,以致今天的古瓷爱好者十分惊讶当年的创意与工艺何以如此杰出。这些实证,犹如马王堆中丝织薄纱外衣的发现给当代丝织业出了仿制不到位的难题,同样可以判断现在瓷业目前难以用矿物原料低成本手工仿制出同样水准的后周御窑瓷品。图1为后周柴字款的无青色双象耳瓶,制作极为精良,即为一例。以上所述历史背景说明北宋瓷业之发达是立足于唐及五代十国时期已经达到的设计和工艺之高水平。当前民间藏瓷中有众多“眼见为实”的明证,是无法武断地轻言否定的。 图1 柴窑天青双象耳瓶 三、用建立历史模型来逼近历史真实的方法
北宋瓷业由于目前已发现的古代文献在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够完善,而考古发掘又面临上述实际困难,目前要完整地还原近千年前的历史真实尚无可能。在这种局面下,我们想解释一些历史謎团时,虽然不能“瞎子摸象”地片面作出一些结论,但可以采用逼近方法,即以若干现存藏品来验证经过综合考虑后提出的历史模型设想。为此首先得认可一些政府和民间藏品,不论是否入过土,要鉴识和承认它们是历史的遗存和点滴却有力的实证这一事实,从这批实物的特征和前人的经验,特別是当代无法仿造的分析,资深的实战型玩家们往往不难对它们进行确认。然后用这些藏品来验证所设想的历史模型是否合理和科学。事实上,当代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中都在应用类似的方法,大到宇宙起源、恐龙灭绝,小到一些社会现象研究中的统计数学模型,都在采用逼近方法。这类方法不怕模型的修改,但必须重在实证,不是靠编故事,或武断地下人为结论去否定存在的事实。科学讨论是在也只有在证据和说理分析中进行。本文即为采用此法的一种尝试,抛砖引玉,期望得到广大古瓷爱好者的共鸣。
四、历史拼图中的两个重要板块
(一) 柴窑之谜及其历史地位与工艺特征 柴窑在宋瓷中的地位,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讲得最直截了当,他说:“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瓷名也”。在民国年间的《瓷鉴》中则指出:“是窑初名御窑,入宋后以柴窑别之。”两书均明确柴窑为宋窑,也都认为初由周世宗所创建,后者并指出,在后周时期仅历数年的柴窑为御窑。关于柴窑作为宋五大名窑之首最早出自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尽管柴窑以下的名次,历来有不同的排法,柴窑为首则似无争议。柴窑之谜在于北宋建国后,柴窑是否如上述文献所述继续存在?其作为又如何?笔者认为它不仅存在,并且以大宋御窑的身份开发了一批宫廷用汝瓷,这种身份的转变,理由有四: 1.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原为后周从低级军官飞快提升到有机会手握兵权的战将,后周前后两位皇帝周太祖郭威与周世宗柴荣是他的伯乐和恩人。柴荣去世时,其子恭帝柴宗训年方七岁。在陈桥兵变后,赵之强大势力逼迫孤儿寡母以和平方式禅让政权,在中国文化中绝非光彩之举,所以在宋朝建国前即以协议立恭帝为郑国之君,并保持原享尊荣不变。宋立国后,赵曾在太庙立碑,与子孙约法三章以保护郑王及其后代。这种逻辑导致宋建国多年内,连京城城门名称都不予更改。所以作为后周御窑,不论政治上抑或宫廷实际需要上,无充分理由予以断然关闭。后周御窑去向的最大可能是转变成为大宋服务的御窑,对其管理的政府机构应是北宋修内司。由于御窑的性质与规模甚小,加上赵匡胤不张扬的个人风格,并未也不必对外张扬,所以导致柴窑之销声匿迹。瓷史上可以找到颇为类似的例子,即清初造办处宫内设小窑用景德镇提供的白胎在先后三位皇帝直接指导下研制珐琅彩,同样不为社会所知近二百年,所以产生后来的古月轩之谜。从近年发现的北宋宫廷用瓷的民间藏品地能佐证这点。图2明显为宫廷用瓷,天青色釉,有内府款。这类瓷器器型极其规正,器型多样,远非民用所能做到的,釉质比民汝还要滋润,但一般具有亚光失透之特征,其款识创用颇具时代特征的阳刻戳印,字体为极端正的宋楷书。款字中有“柴”字款,但已非当年后周御窑所用之阴刻款(阴刻款为汝窑贡瓷所继承),应为入宋后贡奉给柴氏家族享用王族特殊待遇。 图2 内府款天青羊头觥 2.柴窑惯用的“准无泡”工艺 从民间收藏的后周御窑藏品看,其产品主流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除了薄胎薄釉,器型规正多样,釉色丰富,很重要的一个工艺特征是采用了“准无泡”工艺路线。这条工艺路线是与配方及制作工艺过程两者的配合有关。这里“准无泡”(quasi一nonbubber)定义为100倍以下的显微镜中几乎看不到泡,或泡小而少到廖若晨星。这和越窑及汝窑贡品所采用的有泡工艺路线可以明显区分。下节所述北宋宫用瓷器的三个系列(共有包括裂纹瓷的五个系列)均采用这种工艺路线。考虑到一条工艺路线的形成决非一蹴而就的,所以可合理地推测,这三批宫用瓷器是北宋御窑(也即柴窑)开发生产的。 3. 宫廷用瓷落款 据所见,北宋的民汝贡品款识均采用原后周御窑的格式,即在棕色框形地釉上进行阴刻,例如奉华、蔡等。此外,皇帝称号直接落款也是柴窑前身——后周御窑所创立的特色。这是两种继承前朝的款识特征,若无柴窑作为大宋御窑身份之存在,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款识特征,瓷史上可说仅存在于后周——北宋期间,和柴窑存在时间相符,后世主流上几无可见。从款识阴刻到阳文戳印也是柴窑创造的一种特征。这种形式可理解为大宋御窑制品与大宋贡瓷的一种身份区分。 4.胎工特征 在文献中有关柴窑胎土呈色的描述均为“无釉之处呈黄土色”(可能是一种装饰特征),下节所述北宋宫廷用瓷除一个系列戳印采用黑色外,其它两个系列凡带款的戳印处(无釉)暴露的呈色均为黄土色,与柴窑胎土色泽之描述相同,但与文献中汝窑器“无釉之处所呈之色类乎羊肝”明显不同,这可能是存在两窑胎土不同的可贵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