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1098|回复: 3

【原创首发】【重量级文献】从柴窑、汝窑,说到北宋宫廷用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7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从柴窑、汝窑,说到北宋宫廷用瓷
吴志余

作者介绍
little-pic.jpg
吴志余,上海知名收藏家,网名玩主之逸,曾经在国家科研院所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业余热爱古玩收藏,浸淫陶瓷收藏30载,特别对民间宋瓷有所研究,曾发起上海民间汝瓷展。

一、前言

由于多种原因,现有关于北宋瓷业发展史的论述过于简单,以致存在多个历史谜团。同时受当时条件所限,以往文献作者之发挥难免有失偏颇。近数十年来,民间北宋藏瓷大量涌现,基于对这些收藏的观察与研究,并结合以往前辈的论述,已有可能去探索北宋瓷业史上的几个谜题。本研究的特点在于基于民间藏品来探索途径,去逼近历史真相,而不去等待至今未能实现的汴京发掘,因为其实施的确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新的研究环境下,寻求新的解決方法看来是当今可行的出路之一。

二、北宋瓷业辉煌的历史背景
    首先应指出,北宋是中国文化和工艺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北宋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这从南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能明显感觉到。可以判断,虽然经历五代十国的国家分裂与战乱,盛唐的影响犹在,否則不会在北宋建国的短期内涌现如此高水准的五大名窑及众多业绩不俗的民窑。在北宋建国时,已知在有越窑祕色瓷,定窑彩定等工艺影响。在近年民间藏瓷中,还可看到唐武则天时期大周窑之精品,及后周柴世宗所建御窑(北宋后俗称柴窑)生产的大量薄胎薄釉、釉色众多、器型众多的作品,以致今天的古瓷爱好者十分惊讶当年的创意与工艺何以如此杰出。这些实证,犹如马王堆中丝织薄纱外衣的发现给当代丝织业出了仿制不到位的难题,同样可以判断现在瓷业目前难以用矿物原料低成本手工仿制出同样水准的后周御窑瓷品。图1为后周柴字款的无青色双象耳瓶,制作极为精良,即为一例。以上所述历史背景说明北宋瓷业之发达是立足于唐及五代十国时期已经达到的设计和工艺之高水平。当前民间藏瓷中有众多“眼见为实”的明证,是无法武断地轻言否定的。
双象耳瓶.jpg
图1 柴窑天青双象耳瓶
三、用建立历史模型来逼近历史真实的方法

   北宋瓷业由于目前已发现的古代文献在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够完善,而考古发掘又面临上述实际困难,目前要完整地还原近千年前的历史真实尚无可能。在这种局面下,我们想解释一些历史謎团时,虽然不能“瞎子摸象”地片面作出一些结论,但可以采用逼近方法,即以若干现存藏品来验证经过综合考虑后提出的历史模型设想。为此首先得认可一些政府和民间藏品,不论是否入过土,要鉴识和承认它们是历史的遗存和点滴却有力的实证这一事实,从这批实物的特征和前人的经验,特別是当代无法仿造的分析,资深的实战型玩家们往往不难对它们进行确认。然后用这些藏品来验证所设想的历史模型是否合理和科学。事实上,当代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中都在应用类似的方法,大到宇宙起源、恐龙灭绝,小到一些社会现象研究中的统计数学模型,都在采用逼近方法。这类方法不怕模型的修改,但必须重在实证,不是靠编故事,或武断地下人为结论去否定存在的事实。科学讨论是在也只有在证据和说理分析中进行。本文即为采用此法的一种尝试,抛砖引玉,期望得到广大古瓷爱好者的共鸣。

四、历史拼图中的两个重要板块

(一)   柴窑之谜及其历史地位与工艺特征
柴窑在宋瓷中的地位,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讲得最直截了当,他说:“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瓷名也”。在民国年间的《瓷鉴》中则指出:“是窑初名御窑,入宋后以柴窑别之。”两书均明确柴窑为宋窑,也都认为初由周世宗所创建,后者并指出,在后周时期仅历数年的柴窑为御窑。关于柴窑作为宋五大名窑之首最早出自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尽管柴窑以下的名次,历来有不同的排法,柴窑为首则似无争议。柴窑之谜在于北宋建国后,柴窑是否如上述文献所述继续存在?其作为又如何?笔者认为它不仅存在,并且以大宋御窑的身份开发了一批宫廷用汝瓷,这种身份的转变,理由有四:
    1.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原为后周从低级军官飞快提升到有机会手握兵权的战将,后周前后两位皇帝周太祖郭威与周世宗柴荣是他的伯乐和恩人。柴荣去世时,其子恭帝柴宗训年方七岁。在陈桥兵变后,赵之强大势力逼迫孤儿寡母以和平方式禅让政权,在中国文化中绝非光彩之举,所以在宋朝建国前即以协议立恭帝为郑国之君,并保持原享尊荣不变。宋立国后,赵曾在太庙立碑,与子孙约法三章以保护郑王及其后代。这种逻辑导致宋建国多年内,连京城城门名称都不予更改。所以作为后周御窑,不论政治上抑或宫廷实际需要上,无充分理由予以断然关闭。后周御窑去向的最大可能是转变成为大宋服务的御窑,对其管理的政府机构应是北宋修内司。由于御窑的性质与规模甚小,加上赵匡胤不张扬的个人风格,并未也不必对外张扬,所以导致柴窑之销声匿迹。瓷史上可以找到颇为类似的例子,即清初造办处宫内设小窑用景德镇提供的白胎在先后三位皇帝直接指导下研制珐琅彩,同样不为社会所知近二百年,所以产生后来的古月轩之谜。从近年发现的北宋宫廷用瓷的民间藏品地能佐证这点。图2明显为宫廷用瓷,天青色釉,有内府款。这类瓷器器型极其规正,器型多样,远非民用所能做到的,釉质比民汝还要滋润,但一般具有亚光失透之特征,其款识创用颇具时代特征的阳刻戳印,字体为极端正的宋楷书。款字中有“柴”字款,但已非当年后周御窑所用之阴刻款(阴刻款为汝窑贡瓷所继承),应为入宋后贡奉给柴氏家族享用王族特殊待遇。
牛头觥天青.jpg
图2  内府款天青羊头觥
    2.柴窑惯用的“准无泡”工艺
    从民间收藏的后周御窑藏品看,其产品主流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除了薄胎薄釉,器型规正多样,釉色丰富,很重要的一个工艺特征是采用了“准无泡”工艺路线。这条工艺路线是与配方及制作工艺过程两者的配合有关。这里“准无泡”(quasinonbubber)定义为100倍以下的显微镜中几乎看不到泡,或泡小而少到廖若晨星。这和越窑及汝窑贡品所采用的有泡工艺路线可以明显区分。下节所述北宋宫用瓷器的三个系列(共有包括裂纹瓷的五个系列)均采用这种工艺路线。考虑到一条工艺路线的形成决非一蹴而就的,所以可合理地推测,这三批宫用瓷器是北宋御窑(也即柴窑)开发生产的。
   3. 宫廷用瓷落款
    据所见,北宋的民汝贡品款识均采用原后周御窑的格式,即在棕色框形地釉上进行阴刻,例如奉华、蔡等。此外,皇帝称号直接落款也是柴窑前身——后周御窑所创立的特色。这是两种继承前朝的款识特征,若无柴窑作为大宋御窑身份之存在,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款识特征,瓷史上可说仅存在于后周——北宋期间,和柴窑存在时间相符,后世主流上几无可见。从款识阴刻到阳文戳印也是柴窑创造的一种特征。这种形式可理解为大宋御窑制品与大宋贡瓷的一种身份区分。
4.胎工特征
在文献中有关柴窑胎土呈色的描述均为“无釉之处呈黄土色”(可能是一种装饰特征),下节所述北宋宫廷用瓷除一个系列戳印采用黑色外,其它两个系列凡带款的戳印处(无釉)暴露的呈色均为黄土色,与柴窑胎土色泽之描述相同,但与文献中汝窑器“无釉之处所呈之色类乎羊肝”明显不同,这可能是存在两窑胎土不同的可贵证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7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北宋汝窑之地位与特征
mmexport1460619360876.jpg

图3  汝瓷乾隆刻款两节瓶


北宋瓷业发展中,汝窑历来受到藏家之重视。除汝窑器(主要是汝釉)本身之优点外,围绕汝窑存在一些未解之历史谜团也引起历代收藏爱好者的兴趣,特别是官汝窑是否存在,若是,则它在何处?汝窑与柴窑的关系如何?何以有汝钧不分,汝官不分,如何解释?本节将根据民间藏品提供的线索加以探讨。首先,现有文献己对汝窑作过简单介绍。例如《饮流斋说瓷》中有:“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创立也”。民国时期邵蛰民在其《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也有述:“汝窑宋代置,对定窑名青器窑”。图3为一天蓝釉汝瓶,瓶上刻有清高宗乾隆关于汝窑的见解:“汝州建青窑而学柴周式,柴已不可得,汝尚达一二”。此外有:“州律青窑而学柴已不可”。并多重复“官窑创自修内司”。对照上述说法,似可理解为:北宋朝廷曾确认汝窑为政府生产青器贡瓷,但此时柴窑已能稳定生产出优质青器在先(早期曾生产类似民汝产品),应该是生产规模太小,不敷宫廷所需,故律令汝窑照柴窑那样生产贡瓷。这显然是民汝在技术上与柴窑尚有差距,同时也可见汝窑当时具有半官方地位。据八十年代考古发现它位于宝应县清凉寺。根据民间收藏的汝窑贡瓷看,它继承了柴窑前身后周御窑之阴刻款识形式,但显然汝窑独立地采用本窑自身原有的有泡工艺路线,与柴窑在北宋中期以后所用“准无泡”工艺明显不同。图4即为早期民汝窑生产之仿青铜器贡瓷。该器器型很规正,釉色粉青,器身有典型的蟹爪纹,并有模仿越窑之“一”字形支烧痕。在近年发现的民间藏瓷中还可找到在窑业中汝窑地位变迁的蛛丝马迹。这是在2015年春笔者提议举办的第一届民间汝瓷展览会上展出的一只盏托,上面长方形的阳文戳印内有端正的宋楷文字为:“清凉寺王家窑崇宁五年”。戳印形式与下节所述北宋宫廷用瓷所施加的戳印相当类似。戳印内无釉处所反映的颜色也相似。作者认为,这一盏托本身明显是壬家窑生产品质的商业样品广告,但上面的文字却包含多重有趣的信息。首先“清凉寺壬家窑”可以表明自己现用的名称和民窑身份及地址,并表明可承接订货;长方形阳文戳印則表示原来曾为皇家生产贡瓷的能力和经历;“崇宁五年”则表明身份转变,即由官方指定生产贡瓷转变为接受订货的纯民窑。至于戳印类似于宫廷用瓷仅仅是一种商业广告手殷,即用戳印来象征官用,理由是清凉寺生产的贡品都是阴刻款识而非阳文戳印,两者的工艺也有明显不同,再说清凉寺考古发掘也并未发现下节介绍的宫廷用瓷之整器和残片。

4仿青铜器瓶.jpg

图4  汝贡瓷奉华款仿青铜器瓶


至于汝窑的工艺特征,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间已有相当充分的研究,汝窑研究所及海峽两岸的机构及个人致力于还原工艺,特别在汝釉的研究上更加着力,在研究成果和发表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下文将主要从还原历史的角度讨论几个问题。
准无泡工艺——这是一个自从显微镜类器械用于古陶瓷研究后就引发汝器争论的问题,也是绕不开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复杂工艺的必然结果,并非制造过程中的偶发性现象。当代仿制研究者由于有各种显微放大设备为工具,可以着力其上反复进行试验,古代则无这类工具,显然当年不会以气泡之表现为目标,而是所选用工艺路线的自然结果。所以上文提出,大宋御窑由于继承后周御窑的工艺路线,必然走向“准无泡”现象。至于民间藏品中存在有一些无款的天青色汝瓷,笔者认为应属于大宋御窑在仁宗之前早期开发的产品。在这些产品的开发中,御窑也在学习吸收民间汝窑的一些工艺,主要在釉的配方与支烧方式上,只是由于御窑的技术力量雄厚,加上其官方背景和后发优势,所以后来居上。可以认为,由于早期御窑开发过程中产品无款,因此造成与民汝之混淆,但今天运用显微镜是很容易区分的。另外,这也导致乾隆把最晚仁宗后有款宫廷用瓷(柴窑制作,清廷瓷库原收藏,估计清末已流出)表现的水准视作标杆,才有乾隆对柴窑与汝窑技艺差别的上述评价。应该公正地说,北宋柴窑的早期产品在品质上与徽宗时期的汝窑贡瓷差别不大,也正因为两者相仿又均无款,才会造成今日之误会,认为那些早期产品也是汝窑生产的,如果看到极少早期产品之款识,或者观察其泡况,是不难区分的。今天不妨以“宫廷汝瓷”或以“官汝”来命名北宋御窑生产的宫廷用瓷,以反映上述互相学习的关系。于是宫廷用瓷既包括民汝贡瓷,也包括御窑用“准无泡”工艺生产的大部分带款的产品。

lianhuaxi.jpg

图5  官汝八字款水盂


    汝钧不分现象——汝钧不分可以从工艺上既具有一些汝窑特征,又具有一些钧窑特征之产品来理解。但本文据民间藏品中很稀有的一件来换种角度解释这一说法。图5为一底部带“八”字款却按“准无泡”工艺生产的天青色官汝器。一般而言,底部刻数字款为钧窑之特色。此件说明作为最高级别窑口之御窑曾经也短暂采用过编号的方法(类似还有甲、乙、丙、丁),加上钧窑早期生产过天青色钧釉产品,这也可看成汝钧不分的例子。笔者认为御窑或官窑与民窑之间互相吸取“养分”的做法是合理的沟通,很可能是北宋时期开创的。官窑的创造力常不如生存竞争剧烈的民窑。清代唐云管理的景德镇御窑厂虽处于顶峰时期,但他善于从民窑吸收养份,也善于以后发优势超过民窑,这种技术手法互通就是汝钧不分的实质,对现在的国有企业也有借鉴意义。
汝官不分说法的分析,裴光辉在《官窑青瓷》中有:“另外历代谈瓷者又有汴京官窑类汝”的说法。笔者想解释说明的是:按本文逻辑,先有北宋御窑(有“大宋官窑”款佐证),后有汴京官窑,两者都是官窑,只是阶段不同,既然前者生产了可称为北宋宫廷用的官汝,而同处官窑系统内之工艺互通更为顺畅,所以官汝不分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事实上,北宋官窑生产的裂纹瓷,就釉质来说确类似汝釉。

五、北宋宫廷汝瓷的民间收藏
    (一)北宋宫廷汝瓷的民间藏品
     近年发现一些民间古瓷,其器型极其规正,按用途看层次甚高,釉色典雅幽倩,釉质则极其滋润,部份带有北宋皇帝称号与官府机构名,这些瓷器具有一些汝窑器的特征,如芝麻花支钉痕,釉质似汝釉,但明显较汝窑贡品之品质更好,数量稀少,考古发掘似末曾记载,由于鉴识而信服上述特点及款识表明的身份——北宋宫廷用瓷。鉴于(除了四、五系列)它们具备一些汝窑器特征,不妨称之为官汝或宫廷汝瓷,它们大致可分为四个系列(第五裂纹瓷系列另文探讨):
    1.深天青“准无泡”系列
这一系列民间较多,可能为宋仁  宗前之柴窑早期产品。图6为一典型例子,这是一倭角水盂,上有乾隆精刻后鎏金之文字为:“宣鉴 釉滋润三足修钉官乳窑疑流汁身”照文字理解应为经明宣德皇帝鉴定为官汝之意见,乾隆默认,应为传承有序之藏品。注:此件在藏入明宫前已入过土。

6-倭角水盂.jpg

图6  官汝倭角水盂


2.月白“准无泡”系列  这一系列带款与不带款均有,其款均用阳文宋楷戳印,戳印部位无釉,其暴露之色黑。见图7。

xianglu.jpg

图7  官汝奉华款月白香薰


3.淡天青“准无泡”系列  这一系列带款与不带款均有,所见最早款为宋仁宗,其款均用阳文宋楷戳印。戳印部份无釉,其暴露之色为黄土色,见图2。
      
4. 多色有泡系列  笔者所见为红色与绿色,支钉痕粗大,并带“蔡”字款,为阴文宋楷戳印,无釉所暴露之色为黄土色。戳印面积稍大,这似乎为了与上述两个系列区分,从其有泡工艺路线看,也与前两类工艺不同,此件应鉴定为官窑采用彩定工艺烧制,见图8。
8-香炉.jpg

图8  红釉蔡字款香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7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戳印分析
    由中国印章史知,楷书戳记已广泛用于唐宋时代砖瓦上。到南宋,景德镇曾烧造过端正宋楷的《沙随程迴》青白瓷瓷印。故北宋期间,在宫廷用瓷底部出现正楷戳印记号是与中国印章发展历史冶革相符合的。这种作为瓷器款识的戳印在瓷史上极具时代特征,南宋官窑已很少采用。但后来却普遍为紫砂陶壶所仿用至今。清代瓷器中也有少量仿用,但己不用皇帝名号。
    (三)留存途径分析
    上述四种宫廷用瓷,除第一类外,其它三类民间收藏特别稀少,也缺少宫内传承的样品和记录。估计当年仅少量南迁时赐给大臣与将军得以流向民间。类似清三代造办处所造珐琅彩器之处置。这些受皇帝珍爱的瓷器及后周御窑的制品在北宋政权南迁时,兵荒马乱情况下,这些珍贵又易碎的瓷器必遭分批多处秘密窖藏,这两批瓷器因而失踪千年,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类似的事例。所以今日丰富的民间藏瓷应被看成特殊背景下成千上万古瓷爱好者抢救文化遗存的一种特殊表现的产物。单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也应赋以足够的重视,若以赝品对待,徒增流失而己。
    (四)生产窑口分析
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段文字中汝窑明显应理解为汝器,笔者认为“宫中禁烧”最有深意,对于位在汝州的众多民窑显然不存在宫中禁烧的问题,所以“宫中禁烧”应针对有可能设小窑于宫内之御窑而发之禁令。甚至可能先前在汴京大内区域曾经设窑烧造过官汝,才会发出这一禁令,同时这也间接证明御窑烧制的是类汝产品,也即官汝。此外,在北宋首都,当年即区分大内区内与大内区外,各政府机构也分为内诸司与外诸司,修内司即属外诸司之一。据以上分析,作为御窑的柴窑很可能就位于汴京大内之外。周书中“唯供御拣,方许出卖”也是针对官窑才作的发号施令,这一号令也导致上述第一系列官汝较多流入民间之现象。北宋亡后,政府南迁,既失去了原有宫用瓷,也中断了原官汝来源,故南宋在杭州重新设立两处官窑,加上民间贡瓷,才敷宫中与上层所需。

    六、关于北宋汝瓷历史模型的几点描述与总结
    在结束本文时,笔者认为经过民间北宋藏瓷验证,北宋汝瓷历史模型粄块,作为北宋瓷史的重要部份,可作如下的描述:
   (一)后周御窑在宋朝建国后并未消亡,它转变为北宋御窑性质的大宋官窑,致力于宫廷汝瓷,也即官汝的开发和小规模多品种生产。北宋期间这一御窑俗称为柴窑。它在北宋瓷业中具有标杆作用的同时,早期也从民窑中,特别是从汝窑中吸取养份(图9),然后用改进过的后周御窑工艺路线生产出“准无泡”北宋宫廷汝瓷系列产品,基本釉色为月白和深淡两种天青色,由于在釉配方中加入玉石级,甚至可能宝石级细末,故其釉质的滋润程度达到我国瓷史之顶峰,其所用数种釉色之幽倩典雅也令其它窑口难以匹敌,
    (二)汝窑在宋徽宗崇宁五年前的一段时间(据文献约廿余年,可能为十余年)被朝廷指定生产贡瓷以弥补柴窑产量之不足,崇宁后用汴京官窑与柴窑一起承担起宫廷用瓷的主体任务。修内司是柴窑与汴京官窑共同的主管。
    (三)北宋政府南迁时将原存放宫中的后周与北宋两个御窑制作的宫用瓷器分多处秘密窖藏,才导致两窑及其制品销声匿迹千年之谜。
(四)在北宋早期,曾以篆款“大宋官窑”和“甲”字款等生产过类似民汝之产品(图9),这类产品有少量气泡,但胎质比民汝紧,重量稍重。后款字曾一度演变成白地阴刻楷书,最后才定型使用白地阳文楷书图章式样。以上演变中的产品都可称为官汝器,但官汝器并不都有款,除了按“准无泡”工艺生产的可用显微镜辅助鉴定外,其余早期类民汝的官窑器或用容重测量辅助鉴定。
zhutai.jpg

图9  官汝“大宋官窑”篆款烛台

麒麟网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章,但文中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麒麟网拥有版权,转载请注明“转自麒麟网70jj.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31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54g:54g:54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5-1-19 01:03 , Processed in 0.657626 second(s), 2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