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楼主: eddie2008

林海微澜:龙顺成 (连载故事、每周日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2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3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名词最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的。
这多少有点荒唐,尤其是伟大祖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了。
更无奈的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自己也说: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谁也说不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9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2-7-22 08:05
【这是当年席卷中华大地的三大改造的真实情景。】 三大改造,指的是新中国在1949年10月1日于北京宣布成立 ...

当年的历史,就是这么个样子。从1952年三反五反开始,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已经静悄悄地铺垫开了。这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单地说,叫做“一化三改”。劳动光荣,剥削可耻,思想的改造从是第一步。老龙顺成股东吴侯氏于1955年1月9日给崇文区政府工商科的请求信中写道:
“……自解放后我的儿女均已参加工作,他们自三五反以及检查资产阶级思想后认清了既是身为政府干部就不能兼担资本家。这是与政府法令有所违背的,每思退伙以割断资本家地位,苦无机会。今值工商户普遍换照之际,拟请政府准予我姓退伙(一定遵守政府规定法则),以解除她们思想上的负担,以便安心工作。故特请政府协助解决并希批准为荷。”
对于习惯了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人来说,刚刚过去的昨天,有些事情很难理解。比如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与产品经济年代。那个时候,就是这么个样子:全国一盘棋。叫做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那是个只有产品,没有商品,也没有商标的年代。一切都是属于党和政府的,工厂从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简化成为只管低头生产产品的车间与流水线,上级计划多少,工厂就只管生产多少。材料由主管上级统一调拨,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包销。这就叫计划经济,统购统销。那时候对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的理解,就是这么简单。同行之间没有竞争,因为所有的同行都在一个锅里吃饭。而充斥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竞争,因为整体的无序管理而导致生产资料的浪费,代表了腐朽与没落的旧的生产关系。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在于消灭了剥削所导致的有序。比如这属于传统的个体手工业范畴的硬木家具生产制作,偌大的一个北京城,就这么一家厂子做硬木家具。无人可争,也无利可争,因为通通都是属于国家的财产与财富,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历了热火朝天的1956年,到这一年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经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0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顶顶、、、{:soso_e183:}{: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期待下一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5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eddie2008 发表于 2012-7-29 19:36
当年的历史,就是这么个样子。从1952年三反五反开始,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已经静悄 ...

【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公元1956年,皇城根儿下鲁班馆地面上所有的个体手工木作行当,就这么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下一股脑儿地按照政府的主观愿望无一漏网地通通汇聚在“龙顺成”一面旗帜之下:龙顺成木器厂,就这样成为了京作硬木家具的唯一传承者。
从历史记载中仔细分辨,京作的京,肇始于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的公元1421年。而到了满清的康雍乾三朝方真正发展到顶峰的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从嘉庆道光开始就日渐走向式微了。盛极而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乾隆年间登峰造极的京作此后辉煌不再,首先一个原因是宫廷需求的大幅度退步。乾隆朝大兴土木,最典型的代表作是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因为铺张过度,巅峰之巅,无可再前。圆明园之后的满清宫廷,家具器物的需求趋于饱和。原本红红火火的宫廷造办处已无力继续维持乾隆盛世时的强劲需求,而逐渐地从大规模制造向维持日常的器物修补过渡。而且乾隆以后,满清国库不再充盈,乾隆的接班人嘉庆在彻底地掌管天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抄了乾隆宠臣和珅的家。这一抄,抄出的家产合整整八亿两白银。八个亿是什么概念?当年清廷一年的岁入,不过区区七千万而已。这一抄,超过全国十一年收入的总和。这一方面是和珅贪渎无度,空前绝后,另一方面的解读,大概也不脱嘉庆国库空虚,捉襟见肘。既然囊中羞涩,人穷志短,只好向前朝重臣下手,果然是弹不虚发,一击即中。当年的说法,叫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反正,奢华的好日子到头了,乾隆以后,造办处的活计如日薄西山,京作家具制作的匠人们渐渐地被迫退出高高的红墙,另谋生路。于是有同治初年王木匠的“龙顺”,以及鲁班馆附近为数众多的木作店铺,这些营生的背后,多多少少免不了当年宫廷造办处衰败后京作匠人的沦落街头。从满清末年的日渐式微到民国年代的以制作寻常日用器物为主,一直到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1956年,九九归一,统统汇聚在一杆大旗的名下,旗号“龙顺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5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3:}{:soso_e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7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28:}{:soso_e183:}{: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1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eddie2008 发表于 2012-8-5 21:51
【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公元1956年,皇城根儿下鲁班馆地面上所有的个体手工木 ...

【九九归一,统统汇聚在一杆大旗的名下,旗号“龙顺成”。】
如前所述,1956年元旦,全北京的私营工商业者就向政府提出了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申请,十天之后的1956年1月10日,伟大祖国首都的北京就宣告:全北京的私营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九九归一,原本诞生于红墙内的京作技艺,随着满清后期国力的江河日下而默默地从高高的红墙内黯然流散于民间,几十年浮沉挣扎,奄奄一息,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老北平城南鲁班馆一带三十多家私营手工作坊店面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1956年的三大改造,京作的大旗,又因为这红墙内的一纸令下而重新树立,京城地面所有三十多家木作同行汇聚在龙顺成一杆大旗名下。传统京作的依稀血脉,就这么传了下来。有心栽花,无心插柳。
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以后的龙顺成,最出彩的制作与亮点,是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制作家具。
公元195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作为献礼工程,1959年的北京有十大建筑落成。哪十大建筑?它们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
首都十大建筑的总设计师梁思成先生,是王世襄先生四十年代在四川李庄中国营造学社的导师。而人民大会堂甘肃厅的家具设计者,恰恰是当时相应党的号召支援大西北到兰州工作的杨耀先生,当年辅助德国人艾克撰写《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的中国学者。
这是一统京作传承后的龙顺成与杨耀先生亲密合作的开始。六十年代初,因为工作需要,杨耀先生被调回北京工作,主持设计了新中国第一代的出口家具式样,承接这些家具制造的企业,也是龙顺成。整个六十年代,杨耀先生多次造访龙顺成,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后才不得不中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2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3:}公私合营早期确实对经济上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4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猪仔爸爸 发表于 2012-8-12 07:58
公私合营早期确实对经济上有帮助

谢谢关注与点评。
公私合营,一言难尽。
不过几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计划经济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5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9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eddie2008 发表于 2012-8-11 22:16
【九九归一,统统汇聚在一杆大旗的名下,旗号“龙顺成”。】 如前所述,1956年元旦,全北京的私营工商业者 ...

1962年,龙顺成木器厂从原来位于鲁班馆胡同南端的晓市大街迁址到永定门外大街64号。从这一年开始,跟随杨耀先生一同造访龙顺成的身影中,多了一个年轻的名字:陈增弼。
陈增弼是杨耀先生最得意的入室弟子,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式家具学会会长。
  杨耀与陈增弼,是迄今为止依然为数不多的关于中华古典家具的学院派学者,与之相对,则是实战经验丰富的以王世襄为代表的藏家与玩家。从这个意义划分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王世襄先生并驾齐驱竞相上手收藏实物的陈梦家先生,也是学院派之外的藏家与玩家。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学者也好,玩家也好,当时都先后与在京城一枝独秀别无分店的龙顺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革以前的龙顺成掌舵人,时任党支部书记的李永芳老师傅,说起陈梦家先生与王世襄先生当年在收藏上“你追我赶”的趣事,不胜感慨:“陈梦家原来住的是王世襄的房子。。。。。。”
  众所周知,王世襄先生原来的居所叫做“芳嘉园”。四十年代后期从美国归来的陈梦家先生,原本租住于“芳嘉园”,1956年出版了关于甲骨文的巨著《殷墟卜辞综述》,据说主要是靠着这一部专著的稿酬,买下了在上世纪末因为被北京市政府拆迁而闻名神州的“第一四合院”:美术馆后街22号。
1966年,全国山河一片红,传统色彩浓厚的“龙顺成”,在压倒西风的东风下,名字也与时俱进地被改为“北京市硬木家具厂”。
这时候龙顺成厂子里有大概五十位传统“京作”硬木行里传承下来的行家里手,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传统“京作”硬木家具精品,这些硬木制作或者是早期收购的,或者是公私合营后收集在一起的,而且随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作为北京唯一的硬木家具企业的“北京市硬木家具厂”,仓库里很快就满了各式各样的破四旧的战果,从仓库堆到车间,从车间堆到露天,从露天堆到大马路边。真应了那句古诗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说起六十年代收购传统的硬木家具,就不能不提当年曾遍布北京大街小巷的“信托”。
当年的信托,说白了就是回收商店。回收些什么?自然是比较值钱的东西,比如贵重的金银器物,珠宝,首饰,古玩,字画,皮草,以及硬木家具等等。信托的作用,有点类似解放前的典当行,或者当铺。因为新社会,当铺自然就不好再叫下去了,而且因为消灭了剥削,这消灭了剥削的信托的拥有者从解放前的私人老板变成解放后的国家经营,所以信托在那个年代属于特种经营。怎么个特种经营法?简单地说,这信托的商店都是前门经营,后屋里电话直通公安局派出所。要问这是什么道理?“谁知道你这贵重器物的来历靠不靠得住?”
来路不明,这电话就派上用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4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4-6-11 21:07 , Processed in 0.122939 second(s), 3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