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1545|回复: 18

转发《在家戒律学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6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戒律是用来规范自己,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杭州灵隐寺如义法师


在家戒律学处
目录


圣教之本

深信业果

三皈依

皈依三宝的利益

了脱生死

戒德的尊胜

五戒受持与学处

明五戒相持犯

求受五戒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持犯内容

六斋日意义及其清净

受八关斋戒法

佛前自誓求受八关斋戒

疑问解答

十善法

受十善法

郁伽长者所问经

恭敬三宝

《优婆塞戒经》在家菩萨戒本

一、释题

二、释六重戒

三、释二十八轻戒

求受菩萨戒

受五戒八戒菩萨戒毁犯忏悔方法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人生之最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在家戒律学处》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在家佛弟子打好信佛学佛的基础,“以戒为师”。戒律是了脱生死、成佛的正因,戒律守的好,必将得到了脱生死的涅磐之果。《涅磐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磐,必须深心修持净戒。”无论学密、坐禅、念佛,离开了戒律,佛说:“度生死者无有是处。”净土宗祖师蕅益大师说:“三无漏学,以戒为首;五分法身,以戒为依。无一诸佛,不具戒体;无一菩萨,不修戒度;无一圣贤,不严戒行。持戒如地,万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廓,魔障即此远离。”很多人注重用功修行,忽略轻视戒律,岂知用功非戒不成。《法华经》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其中的“定”是学佛的依止,“慧”是学佛的先导,但都要以戒为基础。



『续《序》』

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证菩提果,既然要证菩提果,就要依照佛陀开示我们的三无漏学—戒、定、慧来如法修行。《遗教经》云:“因以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修行有智慧才能断烦恼、证道果,但要发智慧,必须有定,而定是依戒而得。如果不持戒,所得的“定”会走入魔定,“慧”也只是狂慧,所以离戒修定、慧,会著魔道、得狂慧,非真实之道。而离定慧修戒,至少可以往来人天道中,不至于堕落。《普贤行愿品》云:“若不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要脱离生死苦海,成就无上菩提,是不可能的。

《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无上菩提以戒为本”,护持戒律,能令佛法久住世间,绍隆三宝,发大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决定蒙佛接引。《四分律》说:“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梵语毗尼,译为戒律。)佛弟子若不学戒,无知犯戒,不知持戒功德、犯戒苦果,实际等于“以身谤法”。愿诸见闻者,各发菩提心,受持清净戒,共挽末劫法运,仰报三宝宏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教之本
一切有情,长劫生死,轮转无际,受诸苦恼,或暂生人天,得须臾乐,或堕三涂,感无量苦,皆由无始愚昧,妄作非法,造诸恶业,因必克果,果必酬因,因果相应,丝毫不差。如经云:“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是以智者达此真理,翻恶为善,清净三业,不造众过,积福修善,必得乐果。《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得清凉。”故知大圣降临,示迹垂本,非无缘由。一切言教,推佛本意,下至三皈,皆欲拔浊世众生之苦,示佛正道,将至涅磐,得清净法乐,圆证无上菩提,故知“为道制戒,本非世福”。经云:“戒为惑病最胜药,护诸厄苦如父母,痴暗灯炬生死桥,无涯业海为船筏。”故知众生烦浊惑重,欲拯沉疴,大圣制戒,正为救护,清凉化生,拔诸苦厄,令诸众生远离非业,免堕三涂,故知若欲径登圣果,直入涅磐,必始于戒。

深信业果

佛法说所的义理,在世俗谛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业果决定。即世出世间的果报,都是由染净业力为缘而显现,依业流转,依业出离,此理决定不虚,业是身语意的造作。顺理利人的造作,是善业;违理损人的造作,是恶业。善业有生乐果的力用,恶业有生苦果的力用。善恶业招感果报的功能势力,如善业为邪见损害,恶业未修善法对治,纵经百千万亿劫,也不会消失,至因缘成熟的时候,决定感应受报不虚。善恶来行是自己所造作,果报成熟的时候,也是自己领受,决无他人能够代替。如《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又如《妙法圣念处经》云:“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又《法句经·身受品》云:“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相代。”而且业力成熟了的时候,是无法避免逃脱的。如《有部毗奈耶》云:“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于上诸经所说善恶业果决定的道理,学佛的人能够信受不疑,即是于佛法中生起世俗道理的正见,得了这一正见,学佛就有了稳固的基础,知道掌握了业行,而断恶修善,乃至转染成净,圆证无上的佛果、菩提。这也就是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净化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中说,一切业行,以十业道为根本,十善十恶所有造作,共名为业。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十恶:杀生乃至愚痴。所以众生无始劫以来,迷惑造业,使人趣向六趣,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学佛的人,于信解业果决定之后,即应在受持五戒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十善,作为获得人天身、趣向无上菩提的根本。

业果也作因果的解释,一个人若真信因果,就不同于普通人了。真信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用不着去贪求、计较人我是非,刻意分别和追求,便减少无穷的烦恼与过失。欲深知因果,必须明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佛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现在我们得人身,这是过去多生中曾种持五戒的善因。这说明欲知过去所种的因,只看当前所受的果就清楚了。至于将来的果,那只看现在所种的因。现在发心念佛持五戒作善事,所得的果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印光祖师《嘉言录》中说:“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后已。众生常做恶因,欲免恶果,比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恶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在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有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比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恶,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三皈依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或回转、皈投、皈向的意思。皈依的“依”是依靠、信赖、依托的意思。皈依三宝,以三宝为依靠。凡是回转皈投、信赖依托的行为,都称为皈依。

皈依即救护义,如《大毗婆沙论》三十四说:“救护义是皈依义……诸有皈依佛法僧宝,不破学处,不犯律仪,不违法制,便能救护。彼破学处,毁犯律仪,违越法制,虽皈依三宝,不为救护。”学佛者,为解脱三涂及流转生死痛苦,皈依三宝,仰求救护,就必须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尊佛、奉法、近僧就能得到救护。

皈依三宝为最先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为根本。所以皈依三宝的种类有五: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虽说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

佛教对于皈依者范围很广,人、天、鬼、畜,只要发心皈依,皆可接受。对所皈依境,要选择真正皈依处。天神不足皈依,因诸障碍,诸漏未尽,不堪为众生作大利益。三宝具足无量功德,堪为人天之师,故应皈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皈依:应如何求受皈依。受皈依,即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皈依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心里还得想着。主要还是于心的领受。在佛世时,因受皈者根器深厚,故不须仪节。如佛第一个三皈弟子,耶舍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皈依三宝的词句,颇为简单,为三皈三结,即: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三说)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
前面三皈说三遍,是正受,后为三皈之结。受三皈时,说者听者,必须明白清楚,不能马虎。求受三皈,本来只要请求一位皈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便可。为了郑重其事起见,见月律师定三皈正范中,共有八项:
一、敷座请师;二、开导;三、请圣;四、忏悔;五、受皈;六、发愿;七、显益劝嘱;八、回向。
我们现在以事相为主,理应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经典、一切僧众。不过本师佛是释迦佛,本师僧是皈依师,为了报恩,偏重本佛、本师亦可。勿以为除本师佛、本师僧之外,其余不为恭敬供养,错也。
皈依后之行业:皈依三宝,可得救护,但必须修习正行,才能真正得救护。《瑜伽师地论》说:“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善士即善友、善知识。《瑜伽师地论》又说:“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华严经》说:“……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有所教悔,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又说:“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因为善知识有大恩德,作弟子者应正念思维,如法亲近。对善知识应做师想、父母想,应承事恭敬供养。
承事供养善知识,是为听闻正法,正法是佛的教法,依善知识开解,学人依之起行。在起行之前,依所闻法理引起如实不谬的作意,即是如理作意。有此作意,则知见能清净,不起颠倒邪见,而起如理正行。正行,也是法随法行。法指涅槃法,最胜故。随法即道谛,它能证涅槃法,随顺于涅槃故。学人自心中受持此法,为求涅槃精进修行正道,是为法随法行。此为三皈依后,所应行的四个次第。(恭录自《佛学基础》)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的分法,现且大意分为二类:一、住持三宝,二、自心三宝。

一、所谓住持三宝:(1)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漆、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2)凡是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宝;(3)凡是剃发著袈裟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因为佛陀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二、所谓自心三宝:《六祖坛经》云:“(1)自性皈依佛,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2)自性皈依法,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受执着,名离欲尊;(3)自心皈依僧,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心皆不染著,名众中尊。”即是说一切众生,各各本具之三宝。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为般若,业即为解脱,苦即为法身。自心皈依佛宝,佛者,觉也。就是皈依自己本具的觉性,觉性明净,了知一切,所以邪妄迷惑不再生起,自然就会少欲知足。自心皈依法宝,法者正也。就是皈依自己的法宝,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出现,所以错误思想,人我是非,贡高我慢,自皆就会舍弃。自心皈依僧宝,僧者净也。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由被五欲污染及贪嗔痴所覆盖,清净心而不显现。皈依了自己的僧宝,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心皆不染著。

如把三皈依浅白地说: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教义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导,正信佛教。换句话说,皈依了三宝,可得救度。好像大海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针,迷路的小孩重归慈母的怀抱,便可获得天伦的温暖与慰籍。

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授皈依仪颇为简单,恭录如下,用供参考:

皈依师礼佛坐定后受,皈依者长跪合掌,皈依师略开示皈依三宝的意义之后,即教受皈依者念悔过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多佛前求忏悔。(念三遍,每遍一拜。)

接着便是三皈依的正授与三结:“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每遍一拜。)再念:“我某甲,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甲,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我某甲,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念三遍,每遍一拜。

之后,教发四弘愿:“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念三遍,每遍一拜。

皈依师略示皈依的功德后,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回向偈:“皈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诸佛净乐土。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弘一律师曾经说过非常恳切的话:“无论出家在家,受皈依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第二、当受三皈时,师父所说的言语应当十分明白,师父的言语没有听懂,不了解言语的意思,如是决不能得三皈依。或离的太远,听不明白,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或受者意念别缘,讲闲话,不专心听师言语,亦不得三皈。”

今有许多的三皈弟子,是没有得到三皈依的。如果自知没有得到三皈,不妨请求各自的皈依本师或请他人,重新增受皈依一次,那是更好。这在集体数十人或数百人的大规模皈依仪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种种善根而已。《善生经》云:“皈戒不得一时二人并受。”个别独受最佳。为师者,万不可忽略草率,否则,皈戒不成,误导众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皈依三宝的利益

佛说《三皈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祈树给孤独园,佛为阿那邠(bīn )坻长者说过去久远梵志毗罗摩,饶财多宝,若布施时,用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庄严具足,复以八万四千卧具众彩自覆,复以八万四千衣裳,复以八万四千象马,皆以金银鞍勒,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复以四城门中布施,随其所欲,皆悉与之,复以一房舍施招提僧。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皈。所以然者,受三皈者,施一切众生无畏,是故皈依佛法僧,其福不可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皈福,复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满具,其福胜也。如上布施及受三皈五戒福,复不如弹指顷慈念众生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皈五戒慈念众生福,复不如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能令行者灭生死苦,终成佛道,故其福最胜也。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皈依三宝的利益,经律论中,赞叹皈依三宝功德之文甚多,今略举四则。

《灌顶经》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

《善生经》云:若有受三皈者,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之人,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皈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

《校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若人四事供养(四事: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满两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花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皈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

《大集经》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皈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拥护,是母受、兼资于子也。

《折服罗汉经》记载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完后,身体变得衰败不堪,同时寿命也将在七天之后终了,他自己知道,命终之后,投胎于猪,所以恐慌了,于是请教天主。但天主也没有办法,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皈依三宝,死后不唯免堕猪胎,得生人间,并逢舍利弗,请佛说法,因此证得圣果。


了脱生死

佛所说的修行,了脱生死,有很多方便法门,但其中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直捷简要。佛经里说:“欲净佛土,当净自心。”现在修行净业,必须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因为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恶业是三恶道的苦因。

三业清净先须持戒,为什么?如果身不杀、盗、淫,身业就清净;口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口业就清净;意不贪、嗔、痴,意业就清净。这十恶永断,三业冰清玉洁。在这清净心中,要厌恶娑婆世界的苦,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树立起念佛的正行。而净土法门的殊胜方便,可以仰仗阿弥陀佛本誓愿力而横出三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有无量诸苦,当发出离心,求生西方,持戒念佛。《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看来念佛求生净土,必须发菩提心,以持戒为基础。持戒是修行之始,念佛是修行之终。持戒是学佛的第一步、修行之本,念佛求生西方是修行的归宿。净戒为因,净土为果。故知念佛舍弃了持戒,往生就没有把握。菩萨云:“发心持戒力,回向生极乐,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戒是发趣万善的开端,截越苦海的舟航。小乘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大乘说,戒为无上菩提本。是故特须尊重欲戒。有戒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无戒有净土,是则走歧路;有戒无净土,人天保的住;无戒无净土,堕落入三涂,万劫与千生,莫个人依怙。广华法师说:“持戒、念佛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西斋净土诗》云:持律标为净土因,凛如冰雪照天人。衣钵即似鸟双翼,定慧犹如车二轮。成佛本缘从戒起,出家功德在心真。莲花纵好经霜死,不死莲花是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德的尊胜

佛教的戒是人生伦理道德的规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是塑造人格乃至于圆满究竟成佛的由路。

戒有三名:一、梵语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律,法的意思,或译为灭、调伏、善治等,而以律为正翻。律为禁制之法,以此为规绳,则能灭除恶法,调伏烦恼,善治三业而得清净。二、梵语尸罗:此云清凉,能遮烦恼热故,正翻为戒。《大乘义章》云:“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之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三、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或别别解脱,随顺解脱,保解脱。


戒为众善之本,灭恶之源,越生死之舟梁,趣涅槃之正路。(涅槃者:译为圆寂,灭诸烦恼,惑业断尽,安乐解脱。)《大智度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灯明;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水海中,戒为大船。”又云:“比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为一切善法住处。若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五戒欲得好果,亦复如是。复次,若人虽不出家,但能修行戒法,持戒清净,亦得生天。发愿求生西方,欲求度脱老病死苦,此愿必得。”

    《遗教经》云:“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又大乘《梵网经》菩萨戒云:“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余。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世速成佛,惟此法为最……。”《涅槃经》云:“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善生经》云:“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须陀洹:译‘入流’,凡夫初入圣道。),乃至阿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无上正等正觉’)。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诗人为诸天恭敬,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金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善男子!若人能远离五恶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若人欲度生死大海者,就应当至心受持五戒。”又经云:“善男子,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通于有情境及非情境故也。”什么原故?因初受戒时,已经对众生界行了五种布施,就是尽此身形不杀,已施法界有情以无畏,无畏使有情安乐;尽此身形不盗,已施法界有情之财了,不侵法界有情利益,就是对他们的布施,财施救济有情贫困。然此戒的范围,亦可大至无穷无极,持一杀戒,即可于一切众生身上得不杀的功德,余戒亦可类推而知。用此戒法自行与化他,就是以法布施与遍众生界了。这戒功德是无尽的,所以有限的财施功德远不及它。因为财物是狭窄的,它既不具五施,又不遍众生境。而且,财施是物资集散的事,集聚的时候不免发生贪求的欲望,散去的时候又有取舍爱憎的心理。这样的得喜失嗔,最易生起烦惑恼害,所以不如戒施的清净。应当先能持戒,自然断绝了不合理、不合法的强求,进而财法兼施,成就清净业行,知道圆满佛果。所以我们必须知道戒德尊胜,也就能深信受五戒、持五戒的坚固信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戒的受持与学处

五戒是人生作人的基本道德,是了脱生死的必经之路。经云:“持戒升天堂,持戒生西方,持戒成佛道。”一切经教莫不深赞戒者。良由三界众生,往来六道,全五戒则人相具足,满十善则天报恒随,反斯二种,则三涂出没,万苦交加。


戒的功能是在断绝生死道中的业因业缘,要是我们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离开生死,生死之中也不会找到我们的踪迹了。所以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于佛弟子们的一种束缚,实是佛子的解脱道。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的轨范准依,了脱生死是不可能的。

    五戒的缘起,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向佛请求。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云:“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可不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佛言:‘善哉,善哉,憍昙,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


相经笺要》藕溢大师说:“问:受持不犯,当成佛道;受而犯者,亦当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涂;犯而悔者,亦堕三涂否?答:受而犯者亦当成佛,惟不受戒则永无成佛因缘。犯而悔者不堕三涂,但犯分上、中、下三种差别,悔亦有作法、取相、无生三种不同。(到后忏悔篇再说明。)迦维罗卫,中天竺之名,即世尊生处也。净饭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为当机而请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是诸佛之父,依于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讵可忽哉?”

    有人问:不在法师前求受五戒,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是否可以?答:《善生经》云:“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者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皈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皈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

    释迦摩尼佛说: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世戒、(二)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前求受戒,名‘世戒’,这种戒,象绘图不用含胶的彩色,容易脱落。因此,我们先应皈依三宝,然后受戒,“名第一义戒”。优婆塞戒有终身受五戒,一日一夜八关斋戒。所谓“世戒”是不能破坏早先所造的诸恶业的。三皈后所受的戒,名“第一义戒”,则能破坏早先所造诸罪恶。《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欲想求生西方了脱生死,必须受持五戒。所谓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五戒的相持犯

一、“杀生戒”:杀戒以杀人戒为重,杀异类旁生为轻。杀人以具足五个条件,成重罪不可忏悔:1、是人——所杀者是人,而非异类旁生。2、人想——蓄意杀人,而非无意误杀或者过失杀人。3、杀心——有心杀人,而非无意或过失杀人。4、兴方便——运用杀人的方法。5、前人断人——被杀的是人,断定已死。



杀人的方法穷出不尽,今依经律,略有七种:(一)若自杀,谓自己动手杀害;(二)教他人杀;(三)方便杀;(四)咒杀;(五)与他毒药;(六)堕胎;(七)破卵。令断命者,皆得杀罪。杀人的后果有三种:①当时杀死,犯不可悔罪。②当时不死,以后因此而死,亦不可悔罪。③当时不死,以后亦不因此而死,犯中罪可悔。杀人不限用刀枪,凡是能够致人于死的种种手段,都称为杀人,必须负起杀人的罪责。

杀人的动机不外四种,犯罪亦有差别:一、为杀人而作方便者,如设陷阱、置毒药、放火、放水等等,人死犯不可悔罪,非人(变化人)死犯中可罪悔,畜生死犯中可悔罪。二、为杀非人而作方便者,非人死犯中罪可悔,人死与畜生死犯下可悔罪。三、为杀畜生而作方便者,人死与非人死犯下可悔罪。四、作不定方便,准备遇到什么就杀什么者,人死犯不可悔罪,非人死犯中可悔罪,畜生死犯下可悔罪。


佛制戒杀生,故亦戒堕胎,若杀胎儿堕胎,胎死犯不可悔罪。胎不死母死,犯中可悔罪,也从胎儿边作方便而得罪。俱死不可悔罪,俱不死中罪可悔。若为杀母而堕胎,胎死犯中罪可悔,从杀母方便而得罪。若杀生身父母、罗汉、圣人、师僧,即犯逆罪,不通忏悔,堕阿鼻地狱(译无间),受烧煮苦,穷劫莫尽。若照看病人,不耐烦而放逸,人死,犯中罪可悔。不耐烦,心存彼死离去,病人死,犯不可悔罪。赞叹死、劝死,亦如是。

种庄稼和住宅有虫蚁,应如何处置,这实在是个问题。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资生财物,不得不驱除虫蚁侵蚀。最要紧的工作,乃在于未生虫之先预以消毒。如在生虫之后,为了持戒,小心驱除,而不得使用药物来歼灭。否则的话,杀一虫,得一下可悔罪,杀千万虫,即得千万下可悔罪。有损害于人类的虫蚁,是必须驱除的,驱除之时,则不得存有伤杀之心,应该小心为之。如已尽到护生的最大可能,仍有误杀误伤,应自责于心,生悔心,发悲愿,愿其投生善类,愿其终将成佛,庶可免杀生之罪。开缘:痴狂病痛恼所缠,自身不知,杀生不犯。若掷刀、杖、石、瓦,误著彼身而死,不犯。生虫,眼没有看见,不知有虫,杀死不犯。


杀戒的持犯,全在于心,故对杀虫的罪责,分别六句:有虫、有虫想,根本小罪可悔;有虫,有虫疑,亦犯根本小罪可悔;无虫、有虫想,方便小罪可悔;无虫、有虫疑,亦犯方便小罪可悔;有虫、无虫想,(的确不知有虫,作无虫想)无犯;无虫、无虫想,无犯。另外,不得打人,不得打畜生乃至虫蚁,嗔心打者皆得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峰笺要》藕溢大师说:“不可悔者,初受优婆塞戒体之时,说三皈竟,即得无作戒体。今犯杀人之罪,则失无作戒体,不复成优婆塞,故不可作法悔也。既不可悔,则永弃佛法边外,名为边罪。不可更受五戒,亦不得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不得受沙弥戒,不得受菩萨大戒。惟得依大乘法,修取相忏,见好相已,方许受菩萨戒,亦重受具足戒、沙弥戒、八戒及五戒。中罪可悔、下可悔罪,乃是悔除违无作罪,免堕三涂,非谓并除性罪也。杀一命者必须偿一命,故杀者固当故偿,误杀者亦须误偿,纵令不受戒者亦必有罪。故《大佛顶》经云:‘如欲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佛制杀戒,良由于此受持不犯,便可永断轮回。设复偶犯,至心忏悔,永不复造,亦可免堕三涂。故名中可悔、下可悔耳。设不念佛求生净土,何由永脱酬偿之苦哉?”

即是守持杀戒,是否必须素食?依照五戒乃至比丘戒的律制,并无素食的要求,不食肉乃是大乘菩萨戒的规定,持五戒不杀生,不得自杀生,不得劝人杀生,如果买食已屠好的肉类,不在五戒的禁忌之列。(三净肉:不闻杀、不为我杀、不见杀。)当然发心素食那是更好。素食乃是戒杀精神进一步的具体表现,故希望受了五戒的人,最好能茹素,否则吃三净肉自亦无妨。

或有人问,蛋可以吃吗?佛说“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皆属有情的生命,即使鸡蛋未被公鸡所乘,以其由鸡身所生,仍是不净腥物,故不应食。(1、胎生:如人、畜类;2、卵生:如鸡、鸭、鸟类;3、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4、化生:无所依托,只凭业力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地狱和劫初的人类。)


《楞伽经》云:“夫血肉者,众仙所弃,群圣不食……夫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肉非美好,肉不清净,生诸罪恶,败诸功德,诸仙人圣人所弃舍!”《大戴礼记》亦云:“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故知素食非但能令智慧增长,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又能增长慈心,免结恶缘,不遭杀劫,不受恶报,而使吾人步向吉祥平安之道。又戒杀素食,古来多有灵验,其功德无量,利益无穷,故宜应素食。
        佛说:“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离杀生者,得成就十离恼法: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憨山大师放生偈云: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免三灾①,放生离九横②。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子孙昌,放生家门庆。放生解冤结,放生离垢净。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放生又念佛,万修万人证。(①三灾:大三灾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水、火、风。小三灾,是指在住中劫时,第一劫中的饥饿、疾疫、刀兵。②九横:1、得病无医;2、王法诛戮;3、非人夺其精气;4、火焚;5、水溺;6、恶兽啖;7、堕崖;8、毒药咒诅;9饥渴所困。)


佛经记载,释迦摩尼佛当时在世,琉璃王欲灭释迦族,带领大军攻击迦毗罗阅城。佛陀就想法和琉璃王谈判,希望能和平化解,但琉璃王不能接受。佛陀吩咐释迦族不要攻击,只要防守就好。琉璃王攻入城内,将居民乱杀。这个时候,神通广大的目犍连尊者,将释迦族三千人摄入钵内,升到天上,以为这三千人可以全数出来。等到战争停止后,目犍连尊者将钵拿下来一看,钵中人已完全变为血水。目犍连尊者就向佛陀请问这场灾难的因果,释迦摩尼佛说,这是定业难逃。因为在过去多生以前,迦毗罗阅城附近有一渔村,村中有一大鱼池,村民把鱼池中的鱼全部捕光吃掉。最后由一条大鱼,也被吃掉。只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过鱼肉,只是好玩,在鱼头上敲三下。佛陀说:“诸位知道,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小鱼们就是现在的军队,渔村的人们就是现在被杀的释迦族,当时那个小孩没吃鱼肉就是我。因为我敲了鱼头三下,现在就为这件事头痛了三天。诸位想想,我已成佛,如此定业都难逃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盗戒”:

盗戒如果详尽地介绍,乃是五戒之中最繁复的一戒,只能明其大要。盗戒也有轻重之别,具备六个条件即成不可忏悔罪:1、他物——他人的财务;2、他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自己之物;3、盗心——起偷盗的念头,亦即存有偷盗的预谋在先;4、兴方便——假借种种方法,达成偷盗的目的;5、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竭陀国的国法而制。国法偷盗五钱以上,即犯死罪,所以佛也制定佛子偷盗五钱以上,亦成重罪不可忏悔。五钱究竟有多少价值,殊难衡定,唯据明末读体律师考核,相当三分一厘二豪银子,又据蕅益大师研究,则八分银子。6、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不论是自身不与而取,教人不与而取,皆为偷盗,获得五钱以上的脏物,即成不可忏悔。

偷取的手段很多,此略举,诸有主物,三宝物,人物,非人物。
    三宝物:一、佛物:①佛受用物,如堂宇衣服,及以金石等,曾为佛像所受用者。②属佛物,即钱宝田园等物。③供养物,即香、花、灯、油、幢幡等。④献佛物,即饮食、水果等。盗心取满五钱,犯不可悔罪。二、法物:即一切佛教的经书,拟印经的现金,盗心取满五钱,犯不可悔罪。三、僧物:寺院一切财产,如米面、饮食等,盗心取满五钱,犯不可悔罪。三宝物互用,满五钱,不可悔罪。盗僧物是极重罪。《方等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又《地藏经》云:“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什么叫常住呢:在这里的常住指的寺院,因为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是给众生来种的福田。
    盗人物:无论是国家的、私人的,只要有其所属主权,皆不得盗。试举数例:盗心盗人,担人置肩上,两足离地,犯不可悔罪。盗心拐骗(贩卖人口),使人行过两复步,亦不可悔罪。盗心夺得值五钱,犯不可悔罪。(他盗取物,而夺取彼盗。)盗牛、马、羊、驴等动物,以绳牵引,行过复四步,值五钱,犯不可悔罪。盗心取舍利,犯中罪可悔(因舍利不能以价计算),恭敬心取不犯。《律摄》云:“若遭旱时,决彼堤水,将入己田,至实成就,准价得罪。或时遭涝,泄水下流,故损他田,亦计值成罪。”国家一切税,不得偷税漏税,乃至今日的邮件,在印刷物中夹带现金,值满五钱,犯不可悔罪。若借他人物,久而不还,回为己有,即得盗罪。
    盗非人物:即神庙的财物,有人守护,望人结罪,盗心取值五钱,犯不可悔罪。无人守护,望鬼神(非人)结罪,盗心取值五钱,犯中罪可悔。
    盗戒的范围,也包括损坏他人的财物在内,如烧、埋、坏相,这是“损人不利己”的恶作剧。《四分律》云:“前后取满五钱,犯不可悔罪。众多人遣一人取他物,值五钱或过五钱,还众多人共分,各得减五钱,一切不可悔罪,通做一份故。”
    《灵峰笺要》蕅益大师说:“博钱为戏,名樗蒲;双陆戏,名六博。赌博家所用的马子及围棋子、象棋子、骰子之类,皆名为齿。转齿者,偷棋换著,乃至用药骰子等也。依《优婆塞经》及《梵网经》,则蒲博等事,亦犯轻垢,今但受五戒者,容可不犯?而转齿他胜,全是盗心,故犯重也。”


盗戒轻重分别:盗值五钱或过五钱,重罪不可忏悔;盗不足五钱,中罪可悔;作偷盗方便而未达成偷盗的目的,下罪可悔。《灵峰笺要》说:“欲偷未取,下可悔,远方便也;取而未离处,中可悔,近方便也;取而离处,不可悔,已失戒也。不满五钱,中可悔,未失戒也;满五钱,不可悔,已失戒也。失戒,须取相忏。”例如杀戒中说:“所有世间性罪,偿足自停,较杀戒稍轻耳。”开缘:若已有想,若粪扫想(无主系属、垃圾类的抛弃物),若暂取想,若亲厚意想,痴狂病痛恼所缠,自身不知,取之无罪。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出,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魔,下品邪人。”又如经中说:“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以身血力,偿他宿债。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为人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贫穷困苦,人不喜见。二者,虽有财物,不得自在,常为水火、王臣、盗贼、恶子之所劫夺。”


弘一大师《律学讲录》释盗:所云掌三宝物等,应唯属道众,今辑是卷,既专被在家,云何复列是等诸缘耶?答:近今在家居士亦有暂管护寺院者,又有任寺中财务会计庶务诸职者,故应列入,以资参考。
      问:盗佛物者,依何结罪耶?答:望守护主边结重罪;无守护主者,望断施主福边结重罪。问:盗法物者,依何结罪耶?答:与盗佛物同。问:旧经残破应焚化耶?答:若焚化者,得重罪,如烧父母,不知有罪者,犯轻。《南山戒疏》云:“有人无识,烧毁破经,我今火净,谓言得福,此妄思度,半偈舍身,著在明典两字,除惑亦列正经,何得焚除,失事在福也。”《灵芝资持记》云:“古云如烧经故,安于净处,先说是法因缘生偈也,焚之——此乃传谬,知出何文?误后生陷于重逆。必有损相蠹经,净处藏之可矣。”问:借他人经而不还,应犯何罪?答:若因不还,令主生疑者,中罪。若心瘳绝不还者,重罪。问:盗僧物者,依何结罪耶?答:若有守护主,余人盗者,望守护主边结重。若主掌之人自盗者,亦犯重。若无守护主,余人盗僧物者,亦犯重。问:于三宝物,若互用者,应有罪耶?答:律中互用有种种结罪,亦有轻重,今略举一二:如寺主互用三宝物,彼以好心,非入己故,谓言不犯,但依律应结重罪。若当分互用者,如本造释迦改作弥陀,本作般若改作涅磐,本作僧坊改作车乘,应结小罪。问:白衣入寺,应与食耶?答:若悠悠俗人见僧过者,应与食物。若在家二众及识达俗士入寺者,须说福食难消,非为悭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问:物主有财物,令他人守护,为作护主,若此财物,被贼所窃,应令护主为偿还耶?答:若护主谨慎不懈,贼来私窃,或强迫取,非是护主能禁之限者,物主不应令护主偿还,若强徵者,物主犯重。倘护主懈慢,为贼窃者,护主必须偿之,若不偿还,护主犯重。问:贼取财物已,物主应可夺还耶?答:此事大须审慎,若盗者已作决定得物想,无论物主与己物作弃舍心,或未作弃舍心,皆不可夺,夺者犯重,因此物已属贼故。若物主于己物已作弃舍心,无论盗者已作决定得物想,或未作决定得物想,皆不可夺,夺者犯重,因先己舍,即非己物故。必须物主于己物未作舍弃心,盗者未作决定得物想,乃可夺还。

有盗心。问:前云寺主以好心互用三宝物结重罪,是岂有盗心耶?答:律列十种贼心,一曰黑暗心,愚教互用,正属此类。灵芝律师云:“望为三宝,故言好心,若论愚教,还是贼心。”

是重物。问:何谓重物耶?答:依律盗五钱,或值五钱,结重罪,是结罪之分限。问:何谓五钱耶?答:诸释不同,南山律谓摄护须急,即以随国通用之五钱为准。如此土今时,应以五铜圆为准也。


三、“邪淫戒”:除配偶结婚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与其他非夫妇男女关系皆为邪淫。邪淫以具备四个条件,成重罪不可悔:1、非夫妇——不是自己已经结婚的妻子或丈夫。2、有淫心——乐于行淫,如饥得食,如渴得饮。否则,便应如热铁入体,或腐尸系颈。3、是道——须于口道,小便道,大便道。4、事遂——造成行淫的事实,男女两根相接入毛头许,即成重罪不可悔。
        若五戒信士,除妻室之外,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的三处(即口中、阴道、大便道)行淫;或于人男、非人男、畜生男及黄门(二性不全)的二处(口中、大便道)中行淫;二形人(有时变男、有时变女者)、非人二形、畜生二形的三处行淫,犯重罪不可忏悔。两身和合而未行淫,即中止者,犯中可悔罪。发起淫心,而未和合,犯下可悔罪。于熟睡中女性三处男二处行淫,亦犯重罪不可忏悔。于死男女身上行淫,死尸未坏、多半坏,亦犯重罪。男女两方有隔或一方无隔,两根相接入毛头许,亦犯重罪不可忏悔。
        在《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说:“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值(不给钱)者,犯邪淫罪不可忏悔;与值(给钱)不犯。”印度是热带民族,对于男女嫖娼是很随便普通寻常的事,佛制戒是按当时国法及地方风俗。在今日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中,狎妓而淫的行为,断非正人君子。受三皈五戒的男女信士,买卖行淫,自亦应该视为邪淫。蕅益大师说:“共淫女行淫,与值不犯”,应是不犯上品不可悔罪。然戕身败德,宁谓无过?思之!
        夫妻相交也不可荒淫无度,及手淫,亦犯可悔罪。无度、没有节制,会引起种种疾病,未老先衰,男人肾炎,肾气衰竭,腰膝酸痛,前列腺胖大、发炎,记忆力减退,精神萎缩等症。妇人白带、崩漏,容颜黄黑枯燥,面貌丑陋。


即使是合法的夫妻,亦不得非支、非处、非时、非理行淫。
        非支:不是正当的身体部位,如口里、大便道、手上、股间、大小腿之间,男人手淫出精,女人利用器物入女根(阴道),犯下可悔罪。非处:寺院、佛塔、神庙等处。《俱舍论释》中指出不能在有光明的地方行淫。尤应引起注意的是夫妻卧室中供佛像、经书,行淫犯重罪不可忏悔。另外,身上所佩带的佛像、密咒、加持品,若行淫欲犯不可忏悔。非时:月经期、妊娠期、产前产后、病中、哺乳期、斋日、佛菩萨圣诞日、父母死亡日、自己的生日、苦恼忧郁之时行淫,均犯重罪不可忏悔。非理:不依世礼,故名非理。此谓未依世间媒嫁礼法婚娉,男女交往,若行欲行,亦名邪淫。


住寺、庵、佛堂、精舍的居士,知道他(她)人在寺、庵、佛堂、精舍行淫而不遮止,犯中可悔罪。招留他(她)人在寺、庵、佛堂、精舍行淫,或串通、诱惑、教唆他(她)人与僧尼行淫,均犯重罪不可忏悔。世间最可恶的莫过于诱惑污染僧尼破净戒,罪大极恶,丧尽天良!《地藏经》中说:“玷污僧尼(污净梵行),或伽蓝内(佛教的道场)恣行淫欲,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不是结婚的夫妻,亦不得与他(她)人跳舞伸手动脚摸触相抱为乐,亦犯下可悔罪。

邪淫败坏道德名誉,导致家破人亡,常言道:“人命出于奸情。”邪淫会给社会带来悲剧。人间的安立,端在男女夫妻和合。所以经、律、论中说,邪淫之罪,命终会堕入油锅沸汤猛火地狱,受大苦恼,穷劫莫尽。若有犯者,急需忏悔,立誓永不再犯,断相续之心,更要念佛,勇猛精进,可免未来苦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淫欲是生死的根本。”《瑜伽师地论》云:“诸爱之中,欲爱为最,爱河欲海,飘溺无岸,生死之波,长流不绝,一切冤害,皆从欲生。”《净心诫观法》说:“四百四种病,宿食为根本。三涂八难苦,淫欲为根本。生死无数劫,贪欲为根本。圣贤解脱乐,离欲为根本。”一切众生,长劫轮回,皆因贪欲迷惑,不能舍离。所以佛陀大慈,教我们用对治烦恼的方法,修五停心观。一、不净观:是观察自己和他人的一切身根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五、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乱。

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缘身执净,贪爱颠倒妄见。不净观又名九想观,即对人的尸体作九种观想,以便去除人们对幻躯的留恋、贪爱,以及觉知人身不净。1、新死想——两脚伸直,黑气腾腾,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堪哀。当念我庄严的身体将来亦复如是。2、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殓,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当念我洁白干净的身体,将来亦复如是。3、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当念我花枝招展的身体,将来亦复如是。4、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当念我财富万贯的身体,将来亦复如是。5、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变体生蛆,穿筋啮骨。当念我高贵骄慢的身体,将来亦复如是。6、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缚薪,得似不散。当念我名望高官的身体,将来亦复如是。7、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当念我儿孙满堂,享不完的富贵,将来亦复如是。8、白骨想——血肉既尽,只有白骨狼藉,白如珂雪,雨淋日晒,暴露原野。当念我文章盖世、风流才智的身体,将来亦复如是。9、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当念我娇妻凤鸾伴侣之身,将来亦复如是。
      试想我们的身体打扮的多么美观,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九孔长流不净。《智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我们的身体的确是装满粪便的袋子、臭皮囊,经常观想,能使淫欲贪爱停止,可证圣果。


五戒相经》云:“若优婆塞、优婆夷虽都不受戒,若犯出家净戒五众者(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污染行淫。)虽无犯戒罪,而后永不得受五戒、八戒及出家戒。”唯犯出家净戒、八关斋戒,其罪深重。(破净戒亦称污梵行)佛说:“邪淫之罪,死堕三涂,受苦无穷。若生人中,得两种果报,一者、闺门淫乱,二者、得不如意眷属。”《罪福报应经》云:“淫人妇女者,死入地狱,男报铜柱,女卧铁床。”此地狱真实不虚,皆由自业招感。开缘:若睡眠无所知觉,若不受乐,若一切无有淫意,若痴狂心乱、痛恼所缠,自身无知,一切不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妄语戒”

妄语在佛教中分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最重要的是大妄语,具备五个条件即成重罪不可忏悔:1、所向是人——对人类说大妄语。2、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生。3、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对方受骗。4、大妄语——自己未证圣法,而说已证圣法;乃至实未得禅定,而说已得;实未见到天龙鬼神、诸佛菩萨,而说见到天龙鬼神、诸佛菩萨。5、前人领解——对方能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生等说打妄语,不犯重罪。
        妄语的定义是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闻言闻,闻言不闻。妄语自妄语,教人妄语,遣使妄语,书面电话,现相(如默认、暗示、点头、手势)等。凡是存心骗人,不论利用何种方法,使得被骗的人领解之时,不管能否达到妄语的目的(如求名闻利养),即成妄语罪。
        故意相互标榜,甲说乙圣人,乙也说甲圣人,以求第三者的恭敬供养,而其实则皆非圣人者,即犯重罪不可忏悔。若为救护众生,菩萨可作方便妄语,比如有醉汉要杀某人,实见某人而骗醉汉未见某人者,无罪。
        妄语之中包括两舌、恶口、绮语,虽不失戒体,但犯可悔罪。两舌是挑拨离间,斗乱两方。恶口是粗暴言语,毁谤、咒詈、讽刺。绮语是花言巧语,伤风败俗,情歌艳词,说笑搭讪,低级下流的言语。受了三皈五戒的人皆应随时检点,否则动辄过犯,自犹不知,如有犯者,急须忏悔,后更不作。若不改者,现世为人轻贱,死堕三涂,受大苦恼。《轮转五道福罪经》云:“佛告阿难,世有愚人,好喜妄语,传人恶事,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梨之,后堕恶声鸟中,人闻其声,莫不惊怖,皆言变怪,咒令其死。”开缘:若痴狂心乱、痛恼所缠,自身不知,说大妄语,无罪。




五、“饮酒戒”:

酒戒是佛戒的特胜,自五戒乃至大乘菩萨戒,无有不戒酒的。有些吃素的佛教徒意然并不戒酒,他们以为饮酒可以养身,抱着饮不及乱的观念,其实这是犯戒的行为。酒的本身并无罪恶,所以饮酒属于五戒之中唯一的遮戒。因为饮酒之后可能造成罪恶,所以不许饮酒。酒却最能使人犯罪,三杯一下肚,由于酒精的刺激,使得神经系统兴奋,胆大、冲动、盲目,失去理智控制,可以骂人、打人、杀人、强奸、放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分律》说:“酒者,木酒、果汁酒、米酒、余米酒、大麦酒,余有酒法作酒者是。”如何算是犯饮酒?《四分律》说:“酒色、酒香、酒味不应饮,或有酒,非酒色、酒香、酒味不应饮。”《十诵律》云:“饮醋酒、甜酒,若曲、若糟,一切能醉人者,咽咽波逸提(译堕地狱)。若但作酒色,无酒香、酒味,不能醉人,饮者无犯。”律中说:“以酒为药,以酒涂疮,无犯。”然必须是医师的处方,不得自作主张,假名为药而享饮酒之乐,否则咽咽犯

《四分律》说:“凡饮酒有十过失: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嗔恚相;五、坏田业资生法;六、增致疾病;七、益斗讼;八、无名称,恶名流布;九、智慧减少;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自今已去,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纳入酒中而入口。”又《梵网经》云:“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可知酒是饮不得的。是故当持于戒,可免未来现在之恶报,速得安乐,近于涅槃。开缘:若病余药治不好,医师的处方以酒为药,若外伤或涂疮无犯。《相经笺要》云:“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并皆无犯。”(附注:家眷不信仰佛法,有时在应付客人交情,家眷派遣买酒,是属开缘,不犯戒。但必须是他人的遣使。)
波逸提。


《大毗婆沙论》云:“若不防护,离饮酒戒,则总毁犯诸余律仪。曾闻有一受五戒的优婆塞,禀性仁贤,专精不犯。后于一时,家属大小当为贵客,彼独不往,留食供之。时至须食,咸味多故,须臾增渴,见一器中有酒如水,为渴所逼,遂取饮之。尔时便犯酒戒,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心捕杀,烹煮而啖,于此复犯杀戒、盗戒。邻居女寻鸡来入其舍,复以强奸,缘此更犯邪淫戒。邻家愤怒,将至官司,时断事者,讯问所以,彼皆拒讳,因斯又犯妄语戒,如是五戒毁尽,皆因酒犯。”

在家学佛受持五戒,听随意营生耕种,贩卖合理的利润。但莫作诸恶业,今依经律略出:“不得贩卖人口、假药、走私、弓箭、凶器、毒药,不得捕鱼、捕鸟、捕兽、打猎、卖酒、卖女色、养鸡养鸭、养蚕煮茧抽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4-5-13 01:29 , Processed in 0.170783 second(s), 4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