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小名紫檀

转发《在家戒律学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6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受五戒

     “简人是非”:上面已将戒德的尊胜说明了,什么人才可以受五戒呢?《羯磨注》引《善生经》文具体说出:“汝不盗现前僧物否?于六亲男女中行淫否?污破僧尼梵行否?父母师长有病弃去否?杀发菩提心众生否?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否、出佛身血否?”这几种是罪性极重的,曾经犯过,能障无作戒体,发不起来。弘一律祖主张,如有遮难,继续忏悔,净尽可受五戒,但五逆罪,污比丘、比丘尼,不许出家。从弘一律祖主张可以看出,受戒的忏悔是重要的,受戒后有犯,也是离不开忏悔。

“预习发戒得戒体”:《行事钞》引《萨婆多论》指出,凡受戒时必须说法引导,使受者开启智慧,彻底了解,在一切情非情境上,都起慈悲心,才能的增上戒,这个识境发心是纳戒体的主要行事,切不可忽略,应该深入研究。灵芝律师曾感叹地说:今时昧于教理,一般受戒多不明意,仅是背书式的诵话,授者、受者都有罪过。在灵芝律师灭后七八百年的今天,昧于教理的可说更多了。灵芝律师的《苑遗篇》说:发心希望受戒必须知道受的是什么法。佛出世制立的戒法,是为了防御身口、调伏心行。十方三世诸佛圣贤都修习这戒法,所以叫做圣法。现在发心誓愿秉受这个戒法,才有作法仪式而行受戒,不过必须是内因发心、外缘仪轨和合,内心、外境相冥契,缘一切有情无情境发慈悲心,才能使受者心胸发生无作戒体。所以在受戒时必须充分酝酿,认识戒相和戒的具体内容,要知道受戒是一生的大事,决不能顜(jiǎng)顸(hān)从事。

“发戒境量”:戒是依自己的正报(身体)和依报的境而制立的,戒体就从依报而发,境无限量,戒体也就无限量。因此所缘的境,就是法界的依报、正报等发。然而,所缘的境虽多,却不外乎:十方三世恒沙诸佛,及诸菩萨、圆觉、声闻、诸天、世人、地狱、饿鬼、畜生,下至蜎飞蠕动,这些遍于十方、并通三世、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的境象,是发得戒体的情境。无情境,就是一切国土、山河大地、草木、一切植物,随其数量,都是发得戒体的非情境。


灵芝律师说:受者先前色心,以及今生之中所造的生死业因不可数尽,恶心也遍布充塞于法界的。所以《华严经》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戒不能容受。”得了戒以后,渐可翻转无量的恶业,化为清净戒体,使善种子成长,奠基成佛的基础。南山律祖说:“未受戒以前,恶遍法界,今欲进受戒法,翻前恶境,完全发起善心,所以无作戒体的发起。”《资持记》说:“揽收无量无边的戒法,都归进入八识田来,成为善种子,作为圣道的基础。翻无始以来的恶业都成为戒善,转变有漏的苦报,即成无漏的法身。”我们怎么能不珍重它呢?佛恩深重,我们粉身碎骨也难酬报,佛真是苦海中的大导师,尽于未来时,竭忘身心,常赞三宝,广度有情。

如何求受五戒”:印顺法师著《成佛之道》中说:“皈依是志向三宝的信愿,受持五戒是皈向三宝的实行。皈依而不受持五戒,只可说假名优婆塞(夷),是只是假名皈依而已。真诚的皈依三宝,是不会不受持五戒的。有信仰而无行为的改善,便是缺乏真实信仰的明证,算不得圆满的优婆塞(夷)。然如来大慈,觉知到在家男女们的习染深重,一时不容易全部清净受持,如严格了,反而会不敢来亲近三宝,所以又各随人能持的多少,说有一分、少分、多分、满分。”


“受五戒而能持戒清净的,那可说是众福之所归,如得了摩尼宝珠,一切珍宝都会归集一样。由于持戒,现在不犯国法,受到社会的尊重,真是人天欢喜,天龙护持,邪恶的鬼神,退避都来不及,所以事事吉祥。持戒后不作一切恶法,心地清净,常生人间天上,也可为定慧所依,引发出世功德。”



受理三皈的人,如想更进一步求得信佛学佛的实益,必须求受五戒,才算是学佛所学、行佛所行的开始,奉劝已经皈依了三宝的人,最好能受五戒,成为标准的在家佛子,闻说佛法,可以见道。受持五戒可以证道,最高可证三果阿罗汉。所以五戒的功能,最少可以作为人间与天上的护照,超越生死大海的宝筏。既然信佛学佛,何不求受五戒呢?其实不受五戒而仅受三皈者,不算是真实的佛子。(《毗尼母经》卷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求受五戒也不简单,根据《优婆塞戒经》的规定,需要受了三皈六个月以上,经过考查合格之后,才能传五戒。最少四个月,方许进受五戒。但在佛陀时代,在家弟子信佛之后,三皈五戒乃是并受的。比如佛陀最初的在家弟子,是耶输伽的父亲,信佛之后便是这样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弟子,自今以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四分律受戒犍度》)以此可见,三皈之后,不必经过四月六月的时间。因此,有人说,佛时利根人可以如此,末法时代的钝根人则不可如此。实际上,我们一般的情况,并不讲究这一问题,有人皈依三宝一辈子,也不求受五戒,有的人刚进佛门,时巧遇到传戒的机会,也就三皈五戒一齐受了。这在泰国更有不同,他们的在家弟子,每逢佛日(斋日)进寺院,每次必受三皈五戒,我想那是为了使戒品坚固,绝非为了失戒而予重受的,此法在中国不妨也可仿效。



受五戒,在律中所见,均为向师自说(如耶输伽的父亲即为一例),不由从师而受。如要成为五戒优婆塞或优婆夷,向一阿阇黎一说即可,并无任何仪式的铺张。但是中国祖师如读体大师,他以为当斯末运,迥异圣时,须假胜缘,助生正信。所以他编了一部授三皈五戒八戒正范,直到现在仍为许多戒场的传戒蓝本。五戒的传授,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可以自说受;有的说可以向出家五众前受;有的则以为需要仪规,至少也得在上座比丘前受,或清净比丘。若无清净比丘,可向清净比丘尼受。若无清净比丘尼,可向沙弥、沙弥尼受。沙弥、沙弥尼必须受过十戒,持戒清净,方可为居士受五戒、八戒。如今的中国,现比丘相的仍然大有人在,五戒应向比丘前受了

“问定受持多少”:《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若受三皈,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持三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皈,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皈,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皈,受持五戒,是名满分。”因为戒由三皈而得,故皆例举三皈,这是许可五戒随分受持的,但看自己的能力,可受几戒即受几戒,不要勉强受了,受后再破,罪就大了,所以说:“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实则若持五戒,但破一戒,也是无分。如果仅持一戒坚持不犯,则名一分优婆塞(夷)。


“五戒受持时限”:《成实论》中说:“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这在广律中也可找到根据。《十诵律》卷二十五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名亿耳,从大海求宝,脱险而归。在归途中,于一夜间,宿一大树下,窥见有床出现,男人出、女人出,颜貌端正,著天宝衣冠,共相娱乐。但至夜尽天晓,即时床灭、女人灭,有群狗来,啖此男子,肉尽骨在。第二夜亦复如是。亿耳即去讯问,始知那个男子生时为屠夫,因日间杀生造业,无暇行善。后遇迦旃延尊者教他在夜间受五戒,可获微善。接着,亿耳又于日间在一大树下,见有床出,男人出、女人出,乃至一到夜晚,有百虫出,啖此男子,肉尽骨在。亿耳问之,始知这个男子生时邪淫他人之妻,耽乐不能自抑,后遇迦旃延尊者教他受昼五戒,可获微善。这就说明五戒可以一日受或者一夜受,可以单受日间或者单受夜间,只要受了,就有功德,就有善报。但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论》卷一中则说:“若受五戒,必尽行寿。”在四分律中,也主张五戒必须尽形寿,直到老死为止,一受永受。不过,有一折中的解释:戒有受法,也有舍法,受了再舍,舍了再受。受戒之后,如果舍戒,虽做恶业,亦无犯戒之罪,以前持戒的功德仍然存在。所以受五戒,不妨做尽形寿想。如果不能持,随时可以舍,可以逐条舍,也可以全部舍。《萨婆多论》中说:“遇恶因缘,逼欲舍戒者,不必要从五众边舍,趣的一人即成。”要想舍戒,随时找得听懂语言了解意思的人,说道:“我舍某戒”,即成舍戒。舍后再想受戒,亦不为难。《义钞》中说:“若自染心,将欲犯戒,宁可舍已而为之,后还忏受亦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受五戒的方法”:《五戒相经笺要》蕅益大师说:“受皈戒者,应于出家五众边受,然以从大僧受者,为通途常例,必无其人,乃依他众。受皈戒者,若依律制,应于师前一一别受,其有多众并合一时受者,盖为难缘,非是常制。”《有部毗奈耶》杂事云:“如来大师将入涅槃,五百壮士愿受皈戒。时阿难陀作如是言,彼诸壮士于世尊处,一一别受近事学者,时既淹久,妨废圆寂,我今宜请与彼一时受其学处。”准斯明文,若无难缘,未可承用。照规矩,五戒、八戒、皆一一个别受,不得大众集体一齐受,但在今世传戒的场合,多是集体受的。究其个别受的原因,其在心不外缘,境界宁静,戒师的开导,以及纳受三皈五戒的戒体,可以一心一意,全部领会,受得上品戒体。否则,人多声杂,心不宁静,也不专一,那就差了,甚至不能得戒。


因为戒品有三等:(一)若于正受戒时,刚闻戒师法语,心即开通,发最上广大之心,遍缘法界一切有情无情,悉愿断除一切罪恶,悉愿修持一切善行,悉愿广度一切众生,得上品五戒。(二)若于正受戒时,愿心不大,唯求自脱生死,全无度生之志者,得中品五戒。(三)若于正受戒时,或以性智狭劣,或因心意散乱,故致缘境不周,但得戒相的守持,无能发挥戒体的功用者,得下品五戒。

如果心猿意马,或者听不清戒师的言语或者听若罔闻,糊涂随众而跪拜起立者,只能种种善根,根本无戒可得。


读体大师所编的五戒正范,方式则与授三皈仪节相似。现在早晚功课后面有三皈五戒的详细仪节。蕅益大师所汇集的授五戒法,颇为简明实际,兹录如下用供参考:

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尽形寿为(多少?)分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尽形寿为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如诸佛尽形寿不杀生,我某甲亦尽形寿不杀生;如诸佛尽形寿不偷盗,我某甲亦尽形寿偷盗;如诸佛尽形寿不淫,我某甲亦尽形寿不邪淫(出家不淫);如诸佛尽形寿不妄语,我某甲亦尽形寿不妄语;如诸佛尽形寿不饮酒,我某甲亦尽形寿不饮酒。(三说)以此受戒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恭录自《戒学纲要》)

“正纳戒体”:五戒、八戒、十戒说三皈时,正纳戒体,得戒。《芝苑》云:“心境相应,纳体要正,正作法时,冥心运想,缘如上情非情,由境广故,心亦随遍,念念现前,不得浮散,当想己身,总虚空界,容受法界尘沙戒法。当此之际,深须用意,莫缘他事。差之微毫,则徒然法流,一生虚丧,可不慎哉?”《行事钞》云:“今为汝作法,此是如来所制,发得尘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须知之。”


《备览》注云:“第一遍说三皈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翻恶为善,感得大地悉皆震动,并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地面升起。第二遍说三皈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于虚空中如云如盖,聚集空中,结成华盖之状。第三遍说三皈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空中下降,流入整个身心,充满正报(身体)。”

五戒相经笺要》云:“今人受五戒已,辄耳披五条衣,手持坐具,坏滥制仪,获罪叵测。依佛律制,必出家落发已,乃授缦条衣。著五条衣,唯有大僧(比丘、比丘尼)方许披服,今以白衣滥同大僧。深为未可。”方等《陀罗尼经》云:“在家二众,入坛行道,著无缝衣。”无缝即是缦条,非五衣也。又《成实论》云:“听蓄一礼忏衣,名曰钵吒(钵吒即缦条也)。”据经论言,著缦条衣,亦可听许。但依律部,无是明文,不著弥善。

若坐具者,梵言尼师但那,此云坐具,亦云卧具,唯大僧用,以衬毡席,防其污秽。此土敷以礼拜,盖出讹传,大僧持之犹乖圣教,况在俗众,悖乱甚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关斋戒


前面讲了受三皈五戒,五戒功德保住人身绝对不堕三涂,乃可上生天道为人。佛法的最终目的是教人了脱生死。八关斋戒是众生种的出世正因,终究必将得到了脱生死的涅槃之果。八关斋戒,即关闭众生生死之门,因为众生生死的关键就是淫欲与饮食。淫欲是生死的根本,饮食是生死的助缘。为了要出离生死轮回,所以必须断淫欲;为了抑制淫欲心,所以要持斋。这是八关斋戒的意义和重心所在。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利益,引经举例十二条:

一、脱离病苦:凡欲保持身体之健康,或厌患病苦,欲求速脱生死者,不可不持。百丈禅师云:“疾病以减食为汤药。”《药师经》云:“若有病人,欲脱病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

二、消灭罪障:凡欲忏悔罪障者不可不持。《优婆塞戒经》云:“受持八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涅槃经》云:“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受八关斋戒,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以屠儿之重大杀业,犹可仗此一日一夜之持斋功德而消灭之,其余之轻罪更何待论耶!


三、免除横祸:凡欲求身家安稳,不受一切横祸者,不可不持。《四天王经》云:“所在之处有持此戒者,恶鬼远之,住处安稳。是故于六斋日,持斋受戒得福增多。”

四、远离恶趣:如有素行不检,恐将堕恶道者,不可不持。《十善戒经》云:“持八关斋戒者:一、不堕地狱;二、不堕畜生;三、不堕恶鬼;四、不堕修罗。”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



五、福报优厚:如有人因恐世乱谷贵,受饥饿苦者,不可不持。《佛说护净经》云:“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粮。”《萨婆多论》引经中言:“作阎浮提国王,于人中宝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功德十六之一。”又经云:“佛告婆斯匿王言:斋之福佑,名誉广远。比如天下十六国,满中珍宝,持用布施,比如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佛斋法。比如其福,须弥与豆矣。”


六、迅速成就:如有年高体弱,自恐不久于世,或身陷囹圄,性命朝夕难保,欲求极短期内成就殊胜之行者,不可不持。八关斋之持法,只一日一夜为期,时间甚短,而功德极为殊胜。经云:“优陀羡王夫人,死相外现,计其于命不过七日,欲求出家,王以情重,至第六日,乃与听许,夫人即便出家,受八斋戒,第七日晨命终,得生天上。”又《观无量寿经》云:“频婆娑罗王,被太子阿阇世幽闭于七重室内,遥礼世尊,求目犍连授以八戒。”夫当此生死危难之际,而独汲汲然求受八戒者,即以此功德易成就故也。


七、来世尊贵如欲求来世尊贵为人中王者,不可不持。佛说《普达王经》云:“先王在世时,有持盖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做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又《犍陀国王经》云:“乃昔拘那含牟尼佛,王与牛为兄弟,共作优婆塞。持斋戒一日一夜,王守法精进,不敢懈怠,现为国王。”如《百缘经》云:“于迦叶佛时,有二梵志(婆罗门),随王往佛所,而受斋法,一求生天,一求人王。受斋已竟,俱共还归诸婆罗门聚会之处。诸人劝彼饮食,答言:‘受佛斋故,过时不食。’然彼诸婆罗门数数劝请,不勉其意,求生天者,即便饮食。以破斋故,不果所愿,其后命终,生于龙中。第二人者,决不饮食,以持斋故,得作国王。以其先身共受斋故,生彼国王园池水中。后此龙王向彼国王求索八关斋问,勤加奉修八关斋法,其后命终,生忉利天,而于释迦佛时,赍持香花,供养于佛,听佛说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涅果。”



八、得生天上:如求来世得生天上者,不可不持。经云:有一天女,光颜威相,与众超异,诸天见已,生希有心。释提桓因,问以昔作何业,获得此报。天女以偈答曰:“昔于迦叶佛,受此八斋戒,今得生天上,获得端正报。”又佛在舍卫国,有五百天子,光明赫奕,照祈洹林,来诣佛所。阿难请问诸天昔缘,佛告以昔有五百龙子,奉修八关斋法,其后命终,生忉利天,彼时五百龙子者,今五百天子是。


九、往生助缘:如有欲求极乐世界,不可不持。《观无量寿经》云:“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斋戒,修行诸善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又云:“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极乐国。”以此经文证之,则凡欲求生净土者,不可不持斋戒也明矣。故袁中郎云:“戒急生最稳。”愿我念佛同人记住此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4-5-13 08:24 , Processed in 0.106650 second(s), 1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