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楼主: eddie2008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每周四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7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8-23 04:17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716
说价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723(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早几个月瞎琢磨的段子。一直没见光。
这几天下不来台子,索性贴出来吧。
也算是“说价”的一个后补。
原作于2009年6月29日。

+++
关于价格,一直不太愿意着墨。
主要还是因为这真的不好说。
首先,价格并非一成不变。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大道理谁都懂。除非没读过书。或者,读了也不记的那种。
所以紫檀这两年多不停地坐过山车,上下翻腾。
相对地说,黄花梨,稳当许多。大概可以算是大涨小回,根基厚实。
原因自然有许多许多,且不啰嗦。
从古到今的价格,更难说。且不论历史,就算是当今世界,只是因地不同,就有了平价购买力的争论,或者币值高估,或者人为贬值,反正是折腾得不亦乐乎。到底以什么为永恒的标准来作为参照物??仍然是争得一塌糊涂。
于是,历史上的价格如何如何??觉得还是“搁置”比较得妥当。
无他,我们这一代人脑子不好,将来的人比我们聪明,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邓大人在中日建交时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答外国记者问)

所以一直对历史上的紫檀也好,黄花梨也好,究竟是如何如何的名贵,始终抿嘴低头。插不上口。免得一不留神开出一台拖拉机,却迎头碰上了人家的波音747,自惭形秽。

价格是活的。
所以每次讨价还价,基本上是奉行央视流行歌曲大奖赛的标准:
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
枪打出头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俺既不想吃人,也不愿意被人吃,求个中庸,饱暖衣食足,上感天,下谢地。

所以对捡漏提不起兴趣,树底下倘若有迎头撞上的兔子,照拣不误,但不会为此而一天到晚地“守株”。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磨刀不误砍柴工。

于是也就没什么特别可以夸耀的“突然富贵”,反而是屡屡因为情有独钟地人弃我取,一不留神地在若干时日以后,卖家的眼珠,由绿转红,估计着多半是风向转了,曾经的臭老九,变成凤凰飞上枝头。
+++

(发帖于2009-10-2)
接着再倒腾些新鲜事。
国庆60周年,娱乐圈的一众头牌们也相聚京城哄抬人气。
号称酷爱紫檀的成龙,以捐助慈善的名义贡献了一座紫檀宫殿模型拍卖,结果被某富豪以388万拍下,转送给欲博一笑的某红颜。
388万,按料价足可以买好几吨上好的实心料了。
贵么?
真不算。
同一场拍卖会,有更加豪气的“富豪”指名道姓要扒成龙身上的外套。
得手,47万。外加成龙的免费嘴对嘴亲吻一个。
(成龙要是多穿几件,等同于又捐献了一座紫檀宫殿模型了)。
太贵么?
还真不算什么。
这拍卖的压轴,是豪上加豪的“顶级富豪”单刀直入要成龙贴身的衬衣。
多少价码??
100万。
成交。

价格这东西,就是这么一回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成龙放拍的紫檀宫殿模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27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8-27 02:33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723(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早几个月瞎琢磨的段子。一直没见光。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730 (续: 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始发于2009年7月4日)
林海微澜:紫黄文化--漫话收藏--关于品鉴名品之名
+++
关于品鉴,一直觉得有些捉摸不定的,就是这个名品的“名”。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踌躇,于是也就啰嗦。
原本私下里独自琢磨的时候倒是不需要顾虑太多的,毕竟是属于“敝帚自珍”的一个人,一个壳,一人饱暖全家好过。后来慢慢地有些不同的想法了,于是也内心迷惑,冲突,自然地也就更没有误人子弟的打算了。尽管如今最不缺的就是“老师”。益发觉得当年说“但开风气不为师”是一种怎样博大的胸怀。
所以诚惶诚恐地品鉴无冕元帅粟大将军的“勤勤恳恳打仗,战战兢兢做人”,给自己一个鞭策:“品木不为稻梁谋,但开风气不为师”。

关于“名”之品鉴,再啰嗦几句:
名品的“名”,多少也涉及到一些“功名”。
这原本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不上台面。只要“实至”,自然“名归”,锦上添花而已。
于是功高千古如岳武穆,也只是说“三十功名尘与土”,断没有“粪土”说的不屑一顾。
只不过如今的“名归”,屡屡有“实不至”的偷龙转凤。
于是这“名不符实”的担忧,渐渐成为不可小觑的支流。
何为“实不至”?最简单的例子,大概就是:所说的与所做的不相符。
比如说: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比如说:言语的巨人,行动而矮子。
这样的人,环视周遭,大概不可以说不多。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活生生的例子,大概就是早些时日的“二十万”震灾小学善款说。
细节不去追究了,只是这二十万是怎么个盘算,多少都有那么一点的折扣。打了折的善良,于是这“名”怕是多少也得打折。
不由得想起刚刚点儿背的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绍基。
风传为了谋下一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一职位,公关开销逾千万。
可见这“名”也是多少沾着点“利”的,有人为“稻梁谋”,有人舍“稻梁”而为“功名谋”,个中缘由,或者传统中华文化的“心领神会”的唯心说,远比客观的“唯物说”要来得更得真髓。

于是这“名品”的“名”,大概多少还是加一个小心好些。
比如说: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这个名利的厚重,就远非文字可以形容。
“大师”还没有到满天飞的地步,只是飞不起来的“大师”,越来越多。简单地说:大师也打折。
当年学师说的头几句还勉强记得:所谓“师者”,规定的动作是“传道授业解惑”。
现在看来,传统中华文化这“心领神会”的不足,往往就是这说明的欠缺严谨:“不清不楚”。
比如:传的是什么道?这道道可多了去了。打折,也是一种道道。

就如同从前高山仰止的“君子”,因为老夫子一直“心领神会”,后人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古为今用”,于是就有了伪君子,瘾君子,以及攀到人家房梁上的梁上君子。也可以顶着个“君子”的帽子。

所以这个“名品”的“名”,多少也有类似的“古为今用”,后来的“洋为中用”,以及纵横古今的“人为我用”,简单地说,就是“利己”的为我所用。

这个症结盘绕得差不多了,于是就越发地明白“大师”何以越来越火热。

真正的大师,到底是什么?
反思以后,窃以为大概不脱这么八个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老话有“对事不对人”一说。
关于“名”,关于“大师”,窃以为大概也是持这么一种“对事不对人”来得客观些。
在所从事的行业,或者事业领域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者,就是这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大师”。至于其本人的私德如何,品行如何?另说,分说,单说。
比如西班牙人毕加索,笃定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艺术大师。至于他染指了多少异性,另说,分说,单说。
阿根廷人迭戈马拉多纳,也笃定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足球大师。其他的什么吸毒,私生子,另说,分说,单说。
徳艺双磬当然完美。
可环顾周遭,完美更多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

所以这个“名”,真的需要来一点现实的折衷。还是对事不对人好些。
说远了,在紫黄文化这一收藏领域,有名木,有名企,也有名牌。
是否有名工名匠?或许还需要这时间的河,慢慢地流,慢慢地荡涤,慢慢地沉积。
路遥知马力,八千里路云和月。
紫黄文化才刚刚焕发新生。
大浪淘沙是一个刚刚开始的过程。

反正,但愿不要重复并不是太遥远的大跃进:村村要有李白鲁迅聂耳。

大泽龙蛇。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3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9-2 23:59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730 (续: 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始发于2009年7月4日)
林海微澜:紫黄文化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806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始发于2009年6月13日

林海微澜:紫黄文化--漫话收藏--关于名品的名
+++
关于名品的名,在下觉得是很值得认真考究一番的。

比如说:什么是“名”?

还是从书法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说起。这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如说: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书法名家?

在王力关于文革的反思录中有这样的记录,建国初期的著名民主人士陈叔通先生曾经推许“当代”中国有四大书家:

康生,郭沫若,齐燕铭,沈尹默。
(这个“当代”指的是五六十年代)

陈叔通老先生肯定是懂字的大行家。身为大名鼎鼎的商务印书馆的老板,陈老是从前的地道文化人。

只不过,老先生当时是做到人大副委员长的民主人士的代表。那么,很自然地,走百舸争流的路,做些“歌功颂德”的事,说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话,在现在看来,无非是有一点“过头”,算不得什么。一万年太远,还是只争朝夕来得实在些。


既然如此,如果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去理解,陈老先生的如上评价,窃以为他的局限,大概多半还是“当朝”也许更贴切一些吧。

当朝,不等同于当代。


民国初年,关于书法就有“南沈北于”之说。

北于在陈老先生所说的“当代”还健在,只不过北于既然跟着老蒋去了海峡那边,自然算不得“当朝”,所以陈老的四大书家当中没有了北于的位置,当然是个道理。


那么,陈老之建国以后的“四大”说以前的“南沈北于”是否就代表着真正的公平与公正?按照民国初年的标准?且仔细品一品。

因为民国初年,南沈北于这二位都是“当朝”,那么,是否“当朝之外就没有了沧海遗珠?

当时的“当朝”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前朝遗老,其中至少有一个,在书法上有非常高的成就,他就是:郑孝胥。

于是,二十年代还有另一说:北于南郑。

“北于南郑”的这一说,至少没有局限于“当朝”。


北于也好,南郑也好,在他们二位的书法历史中,都曾经与上海有过很悠久的渊源,与“海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这两位为何没有被收录到新近出版的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原因在目前自然无法去仔细分说。不过,他们二位“站错了队”,肯定是无可置疑的。

一个跟着老蒋过了海,一个跟着旧宣统做了伪满洲国总理,在历史上是没办法更改的事实。

这有些类似“苏黄米蔡”的蔡。

蔡京蔡襄,扯不清。

中国传统要求太高,德艺双馨。不容易,真不容易。

而“德”的评价,从来都是看“当朝”。

于是,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不好提。

历史,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说远了。

关于“名”,大概还真的是需要“辨证地”加“历史地”理解,也许更合理,也更客观。
比如说:刚刚点儿背了的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绍基。这个“名”,大概正在被不少曾经的有心人忙不迭地撇清干系,而且正在“只争朝夕”,以求“不留痕迹”。
天可怜见,江湖传说,陈氏为了竞逐下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头衔,开销已过千万级。
名这东西,真的是别有深意。
回到紫黄的“名品”,窃以为最好还是小心翼翼。
名人?名工?还是别的什么名?这洞天深不可测,遥不可及。
小心。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3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网认证商铺人气宝典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6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9-3 00:01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806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813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始发于2009年6月24日

林海微澜:紫黄文化--漫话收藏--关于紫黄的名品

关于紫黄的“名”品,在下多少觉得有点踌躇。
因为真正的“名”,窃以为是“名工”之“名作”。
紫黄本身已经是名木。犹如美玉当前,已然是名材。
只不过紫黄的“名工”,迄今为止似乎还未见峥嵘。至少,远远没有类似治玉的陆子冈,以及治壶的陈鸣远这般的人物。
如此看来,严格地苛求,大概勉强可以说:紫黄之作,名工尚欠奉。
当然,王世襄先生与陈梦家先生的紫黄藏品,笃定当得起“名品”。
只不过这一种“名”,属于藏者之“名”,而非制作者之“名”。
窃以为还是传统一点,正统一点为好。
比如名壶,比如名画,比如名器,所说的“名”,都是来自“名”工。
而紫黄的“名”工出品,还需要慢慢地等。

在下倒是认得一位福建业者,用现代的词汇,大概可以说是造型设计师。他的出品,屡屡有独树一帜的风范,而且确也是以紫黄,尤其是陈料海黄为主要根据地,所以大概可以说,算是紫黄的小有名气的工。

这个圈子毕竟是小众,而且紫黄的自立门户为时尚不长。
也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沉淀,磨砺,历练,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路遥知马力。

那些一时半刻就声誉鹊起的“大师”,来得快,去得也急。而且摩肩接踵,仿佛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月饼,车载斗量,两小无猜地奔着同一个路子追逐相同的一样东西:天下熙熙。

说回那位福建业者,姑且称为“造型设计人”Designer吧,在下最为佩服的,是那一种“胸中有沟壑”的游刃有余。一块歪歪扭扭的木料,或空或曲,在他的手中,屡屡能够如同涅槃的凤凰,浴火重生,展现璀璨的光彩。

举一个例子:黄花梨孩儿枕。
这是在下“一见倾心”的物件。
后来随着阅历的积累,各式各样的仿品见识了不少,越发觉得其中的微细差别,妙到毫巅。
因为看得多了,所以胸有成竹地“脑有成枕”,直到有一天,第一次见到了那张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北宋定窑孩儿枕的图片。
于是有了后来的这样一番对话:

E:孩儿枕是你第一个弄出来的吧?
D:对,你怎么会猜得到,现在很多家都在仿我的。
E:这灵感从哪里来的?瓷器?
D:对,在故宫见到一个老的,我把底座去掉了,小孩的头也做得圆圆的。
E:改得真好。
   告诉你一件事:故宫原来有三个这样的枕头,两个最好的去了台北,北宋定窑的白瓷有著名的刻花纹饰,留在北京故宫的这一个刻花比较差,颜色也没那么白。
D:我没有做刻花,黄花梨还是素的更好看。

“一见倾心”,发生于公元2006年。
后来有好些家仿做,黄花梨孩儿枕成为一个颇有名气的器物。前无古人。
再后来,材料过于昂贵,难以为继。
不知道这是否也可以算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尊贵”或“昂贵”。也许若干年以后,这个孩
儿枕,或许会成为一个公认的“名品”。只因为在为数不少的芸芸黄花梨孩儿枕当中,这一
件出类拔萃。
从物,到人。


上一个俺心目中的精品。黄花梨孩儿枕。(最后一图)
熟能生巧,这个就是熟手之后的制作。
从早期用料的将就,到成熟阶段用料的考究。
对买卖而言,也是个相互之间的平衡。只有当买家出到让卖家认为满意的价格,这平衡才能够维持下去。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黄花梨孩儿枕的精品,窃以为就是这么一回事。

谨以此文向福建仙游的手工木刻匠人致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6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9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9-6 09:33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813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820 (续: 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始发于2009年10月14日
说道


道这东西,多少有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思。说道说道,指的是“阐述”,动口搬舌的意思而已。而被说道的“道”,多半是老夫子口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道,大概才是初始的本原之道。因为辈分高高在上的缘故。
只不过中华文化有传统的更注重内心反省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于是这道的概念模糊也就顺理成章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一路延亘数千年。尽管是众口一词地反复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这个“道”到底是什么?终归是不清不楚,或者是说得不清不楚。至少可以说,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乃至释家,法家,墨家,甚至推而广之的官家为官,民家持家等等等等的各式各样的家,往往有莫衷一是的道。以至于阴谋家,也可以有那么一种无间道。于是便有了这么一重的无可奈何,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谓的道,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那么,关于紫黄文化的收藏之道,所谓藏家之道,又是怎么一个“说道”?
窃以为大概还是不脱堂皇正道的“真,善,美”这三个字。
有说人类境界的最高层次就是这三个字。科学求真,宗教向善,艺术唯美。

具体到紫黄的收藏,这“真,善,美”又如何解读?
所谓真,就是真实。紫檀就是真紫檀,黄花梨就是真黄花梨。与之不符的,就是伪。
这可不是鹦鹉学舌的重复。因为:鱼目混珠者众。
比如:在紫檀与黄花梨的正名之前添加各式各样的定语状语,让人不辨南北东西。比如大叶,比如海洋,比如黑紫檀,比如非洲黄花梨,等等等等,这条接龙还在源源不断地延续中。
一个真字,就好比一个门槛,遮拦。该挡的挡,该拦的拦。
真紫檀,就是产自南亚次大陆印度的檀香紫檀。
真黄花梨,就是明清到代老家具中使用的来自海南与中南半岛的黄花梨。
其他的或其它的,另说。门槛之外。
总有人喋喋不休地说:紫黄虽然如何如何,还有更好的木头。于是从质地密度油性,一路地比较到尺寸稳定与耐侯性以及拉伸强度,不亦乐乎。
另说。另说。因为紫黄可不仅仅是上好的木头,王世襄老先生口中的所谓嘉木。紫黄还是有历史的嘉木。这历史,可是万能的金钱买不来的从前的记录。即便是富可敌国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没有办法让唐宋的文人墨客为他吹喇叭唱赞歌,明清的家具用材也不会迁就微软的喜好而舍弃硬木。
没有人能够改变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紫黄虽然尘封已久,历史的长河中,凛凛风采依旧。
所以,这个“真”字,无可奈何。动不得。
所以,那些个鱼目混珠者,越不过这个“真”的门槛,即便外观如何如何的相似,甚至更加抢眼夺目,真的就是真的,不是真的怎么也变不成真的。
“象”是一回事,“是”是另一回事。井水不犯河水。
紫黄的真,窃以为就是这么一回事。

其次,善。
关于“善”,窃以为或许说“良”更贴切一点。毕竟是不同于人性的木,紫黄虽然是上好的嘉木,用一个“良”字,终归比人性的“善”更适合于木性的从容与不移。木性人性不同,也不通。人有慧质兰心,也有七情六欲,所以会朝秦暮楚,朝三暮四,人心似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浑然天成的木没有这么多的变数,形容这紫黄的木品,嘉与良,更合适。
这个“良”字,指代的就是与“莠”相对的另一端。
老话说:良莠不齐。紫黄亦然。
紫檀中的“良”,往往是金星,金线,牛毛纹,温润如玉,鸡血,犀牛角,甚至致密得几乎不见棕眼云云。与“良”相对的“莠”,比较现成的例子,大概就是曾经喧嚣一度的所谓“人工林”紫檀了吧:大凤眼,芯材发黄不易变红紫,耀眼的白等等。既然是收藏,良品终归还是比莠品更值得珍惜。尽管都是真紫檀。
黄花梨中的“良”,窃以为有更多的仪态万方。比如横向的含蓄涟漪与耀眼之水波纹,比如纹理的舒展明快如行云流水,比如温润如玉的不见纹路的明黄;比如沉稳肃穆的绛紫与绯红,都是黄花梨中的“良”。
物以稀为贵。良品良材之贵,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一比,惨淡得可以,用赤裸裸的言语表达,叫做:人比人要死,货比货得扔。残酷舞台PK,不妨看看被淘汰的快男超女,差一步,天与地。
紫黄的“良”,窃以为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比”。分个高低。

最后,美。
费了一点踌躇。如何去区分“良”与“美”。
上一说的“良”,算是“质地”。这一说的“美”,窃以为更接近家具“型材艺”的器型。
因为器型的美,或者说类似于形容人的五官标致,于是乎“韵”。这“美”的外延,渐渐地就多了“款款”与“楚楚”,以及“娉婷”。说白了:好看。
紫黄制作,还是需要有器型要求的相得益彰。器型舒展大方,自然地就是内外兼修,秀外“慧”中(大概用“良”好些);如果这造型跑偏了,难免会惹人言语之“糟蹋了好材料”。这“糟蹋”,多少有些类似“花间喝道”与“月下把火”的煞风景。每每见着煞风景的制作,在下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闭上眼睛,眼不见为净。一样米养百种人,有在下这样闭上双眼权当看不见的,自然的也就有义愤填膺者高呼拿斧子来的。恨不得大劈八件以解心头之不快。算是个极端:劈了当柴火烧。无非只是相貌丑陋不堪了些。
其实美这东西,仔细分辨的话,也有些“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见仁见智。就好比有人喜欢麒麟圈,有人偏爱皇宫椅,尽管都是用途相同的坐具。偏偏这麒麟圈是黄花梨,紫檀专擅皇宫椅。把材质掉一个儿,总有人觉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说不到一起。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说的,却未必无理。
美,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9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9-9 20:38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820 (续: 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续上)
于是前代哲人有云:大美不言。
在此坦白一点:在下不太愿意高攀“形制”,而更倾向于“器型”。好比权衡取舍时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形制”的官气重了一点点,总觉得有那么些“衙门八字朝南开”的高高在上,霸道多于包容,盛气凌人多于含蓄内敛。似乎这一“制”,其他的就通通不入法眼,惟我独尊。其实美这东西,还真是各花入各眼。套一句歌词:
就算你留恋 开放在水中 娇艳的水仙
别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 野百合也有春天

说远了,回到终点:这就是在下感悟的紫黄收藏之道,从真,到良,再到美。
材质的真;质地的良;器型的美。

话说回来,这真,良,美,关乎的都是被收藏的物。物之道而已,藏物者,是人。身外为物,身内为人,这收藏的人之道又如何?
伟大领袖的指教一直铭记于心:人间正道是沧桑。
曾经沧海,今也桑田。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不变是暂时的;变迁是永恒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认得一件两件的紫檀黄花梨,也不难。同样的,做一件两件象模象样的明清高仿赢一两声喝彩,也不太难。
这人之道,窃以为大概就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用如今风行的洋话说法,叫做study for life,终生学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冷水泡茶。
前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个人的见识终归有限,无论走多少万里路,都离浅薄不远。
即便是见识过的紫黄已为数不少,谨切记满招损,谦受益;没见识过的还有很多很多。
所以在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前,只需吾将上下而求索。活到老,学到老。韬迹匿光,理所当然。
学而时习之。当真切地感悟到学而时习之所带来的愉悦的时候,那一份快乐,将由衷地喷薄而出,如彩霞满天。
这样的学而时习之,窃以为大概可以算得上是一种修为了吧。
所谓修为,原本说的是修行:修养德行是也。最初指出家学佛或学道(又转回到“道”了),行善积德。
紫黄收藏的这一重修为,在下所向往的,是:不因物喜,不以己悲。无争朝夕。
人也好,物也好,持一个相互的平等与尊重。身外身内,平等相对。
孤灯夜雨,相望两无语。
物我两忘,万籁俱静时,只听见时间河水的涓涓细流,一滴一滴地流淌。
心向往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1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3:}{: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5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5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9-9 20:38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820 (续: 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827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始发于2009年10月21日

说艺

关于木作的工艺,常常听到一种声音,厚古薄今。说来说去,无非是推崇虔诚的从前,与菲薄浮躁的如今。象极了大先生当年一语成谶的老太,名号九斤。无论你如何旁征博引,始终只认一个死理:今不如昔。

如果单说浮躁,这大概是不好分辨地太仔细的。因为如今的浮躁,的确是无可回避的“一万年太远,只争朝夕”,蔚然已成风气。只不过从古到今,从来都是建议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却依然地是从古到今都不缺乏少看水浒老看三国的反其道而行之。这浮躁,大概也是从古到今都不曾稀缺的。如同天要下雨。

所以,不关如今的事。

真正需要关心的工艺,反而真的是昔不如今。因为有随着人类聪明才智的积累开发而不断进步提高的生产力。人是万物之灵:越来越聪明。

具体到木作的家具工艺,比如榫卯,比如框架,比如线条。恐怕是没有任何一件老器物,可以夸口说如今无法重复其工艺。榫卯也好,框架也好,线条也好,都是实打实的硬功夫,老老实实,亦步亦趋,仿一个八九不离十,一回不行两回,两回不成三回。熟能生巧,总有象模象样的一回。只要耐着性子慢慢琢磨个仔细。冷水也可以泡出茶滋味。水滴石穿,不是天方夜谭的不靠谱。

所以这工艺,窃以为还是属于“艺无分古今”好些。前人也好,今人也好,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工艺鸿沟。而且前人也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器,今定胜昔。

最简单的例子:开料。

从前是手工拉大锯。与如今是没法相提并论的。就不比了吧。传统工艺所拥有的是悠久的历史,但强说传统代表着先进,代表着高明,代表着不可超越的颠峰之巅,这历史大概就要颠倒过来书写了:公元1840年,英帝国在伦敦销烟,西洋的坚船利炮臣服于历史更悠久的大清国长矛弓箭。可不可以?从天方夜谭,到地圆日说。

从最简单再进步一点点:榫卯。

用老北京的行内术语,榫卯的讲究,不外乎是严丝合缝。二把刀的不瓷实,无非是“涨榫”“亏榫”,“不方”“皮楞”。做不了严丝合缝的“口严”,这接口有缝,就叫做“不严”了。

可话说回来,热胀冷缩是自然规律。哪里有不热胀冷缩的木头?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尺寸的稳定性相对地好一些而已。所以,再好的工,时日久了,几个寒暑交替,原本的严丝合缝,慢慢地就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不严”。这不严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收缩而已,紧一紧就过得去了。怕的是“撑涨”,撑涨的显山露水,硬硬地挺出来,没办法,只好松一松。这松与紧,好比人的衣服。衣服宽大,无非是松松垮垮,还不至于太过不去。衣服绷得太紧,或迟或早,终归要撑开露馅。撑涨,就是这么一个方向。

回到本原的榫卯,榫大了叫做涨榫;小了叫做亏榫;做得歪斜叫做不方;翘角叫做皮楞。

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日子久了,二把刀也有出头天的将来。木作工艺,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从前有粗木匠与细木匠的分法。分个大小。只不过,做细木匠的好把式,路走窄了的时候也得为雕花的让道,不信者尽可以看看清末民初芝师傅的故事。

芝师傅原本是一把木匠好手,只不过人望高处走。于是一路望着高处的雕刻孜孜以求,终成大器。起因无非是由于弱冠之年的芝师傅(那时候大概还没资格叫师傅,算是“小芝”)有一日随着师傅外出讨生活,路上遇到算是同一行当的雕刻工匠,不明就里的小芝必恭必敬地跟着师傅为雕刻工匠让路。无他:“瞧瞧人家雕刻工匠谋生的家伙,多精细,多齐全,那才是真正的手艺人”。师傅的一席话,道尽了鲁班行内的规矩:雕刻的就是骑着木匠一头。

芝师傅后来成的大器,自然不是木匠活。先雕刻,再书画,成为盘古开天地以来的头一辈人民艺术家,九十好几了还讨得一房芳龄十九的小媳妇。芝师傅给自己起的大号,叫做齐白石。

说远了,从古到今,这木匠的营生,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说:艺无分古今。

工艺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5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9-15 17:49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827(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始发于2009年10月21日说艺关于木作的工艺,常常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903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说藏

藏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因为收藏收藏,压轴的就是个藏。这个藏,怎样解读?

马未都先生曾说过:当今的中国大陆还没有真正意义的收藏家。这大概涉及到对“收藏家”的具体定义。马先生的门槛,或许高了些。不过,大概没有人会否认: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收藏者。如果在英文中的收藏家叫做“Collector”的话,如在下这样的紫黄藏者,大概可以说是一种“Keeper”。某日突发奇想:有朝一日,也许可以给自己印这么一款名片:

堂号:林海微谰 (linhaiweilan)

头衔:紫黄藏者 (zitan & huanghuali keeper)

琢磨出这样一个结果,颇有些促狭后的喜悦。

keeeper,也可以说是“门人”。

紫黄的藏,窃以为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方便。

这个相对,是比较于传统的其他门类,比如字画,比如瓷器。

紫黄没那么挑剔,或者说没那么讲究或娇气。寻常过日子的器物,掸掸灰,抹抹浮尘,保持洁净。闲暇时打打从西洋过来的古董家具蜡,份属锦上添花。其他的操心也就不多了。太干燥的时节,有说需要加加湿,这大概也属于一种因地制宜。或许有的地方真需要这么特别的照顾,也或许,原本的制作工艺有所缺失,只好先天不足后天补。紫黄,窃以为不是那么娇气的物事。当然:太阳底下暴晒是万万不可为的暴殄天物。老皮壳可不是这么糟蹋出来的,去火气,有阳光,也有光阴。流水不争先。还是冷水泡茶慢慢浓,自然而然好些。宁真率勿安排,所以,在下不太接受那种刻意而为的所谓“包浆”,整日里左盘右搓的,还一个劲地把头油面脂往器物上蹭。不仅是人工斧凿的痕迹太重,也真不卫生。还是斯文些的好,古董家具蜡,窃以为就是个不错的选择,护了里子,光了面子。合情理。

物的藏,大概就是如此了,不复杂。个别情况下偶尔碰上的开裂,尤其是木料本身居中发生的绽裂,也不是什么大事,找个木作师傅弄一次,自己在旁边看着,下一回大致也可以照猫画虎了。热胀冷缩,万物共同的规律。

收藏的藏,除了藏物,窃以为还可以包容另一样东西,叫做“藏人”。

藏人,内容就丰富多了。

人的藏,主要是藏语。因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老话说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紫黄收藏这个一方天井里大概是不太适用的。至少,保守一些的好,保留一些的好。用苏格拉底的哲言来表达,叫做:我知我无知。

实话实说,关于紫黄,我们之前的混沌延续了好多好多年,真正的廓清本原,大概早不过红木国标呱呱坠地的21世纪初年。而这个开天辟地第一回的红木国标,细节之处也多少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推敲的地方(比如关于“越南黄花梨”,多少算个“纰漏”与“待弥补”的补丁)。所以,关于紫黄文化,如今的我们,不过是众国各执一词,相互摇旗呐喊的春秋。距离天下大一统的书同文,车同辙,还遥遥未可及。

紫檀也好,黄花梨也好,我们多少算是知道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还有很多。比如隋唐年代的紫檀,九州方圆如今就找不到一星半点的实物佐证,难得东瀛扶桑国还有几件来自盛唐的硕果仅存,自然是国宝一般的珍爱有加,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国事访问中土邻邦的时候置办国礼,就选了那件大名鼎鼎的“紫檀木画棋局”做母本,当然,送给中国的自然是一件复制品。这样的“紫檀”,我们只有向别人去讨,自家是早早就绝了踪迹的。还有明清年代的黄花梨的云遮雾罩。所以窃以为还是承认“无知”来得更贴切些。路漫漫其修远兮,来日方长。

既然自以为“无知”,窃以为还是“藏”一“藏”来得合理些。对有些人有些事来说,叫做“藏拙”,对有些人有些事来说,叫做“藏锋”。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藏”比较可取。前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见识终归有限,无论走多少万里路,都离浅薄不远。

藏物,藏语之外,还有什么可藏的?

窃以为还可以添上一条:藏名。

孟老夫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简单地说:民贵君轻。

具体到紫黄的收藏,这紫檀也好,黄花梨也好,芸芸器物藏品,就是“民”;而这些个器物的收藏者,或者说门人keeper,就是“君”。

民贵,君轻。从古到今的理想而已。关于这些美好的理想,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按照二先生周作人的表述,叫做“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书上写的那些美好的理想的东西,一样也不曾真正实现过。亘古不变的,是太阳依旧从东边升起,向西方沉沦。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身为紫黄门下的门人其一,在下到是心有戚戚焉的希望着也有这么一个“太上不知有之”。民贵,君轻。犹如敦煌莫高窟中沉睡千年的佛像,默默无名的工匠,永恒的文化传承。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个体的个人,永远只是匆匆的过客一名,前赴,后继。集大成者,也不过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真正的永恒,是不争先的流水。无声息地默默地流。

民贵,君轻。物是人非。

所以藏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5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1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eddie2008 发表于 2015-9-15 17:50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903(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说藏 藏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因为收藏收藏,压轴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910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我们大陆的收藏市场,一言难尽。
有投资的,有投机的,也有把心思和精神投进来的。
对有的人来说,收藏是一种钱途,对有的人来说,收藏更是一种享受。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有。有随大流的,也真有一门心思孜孜以求的。
至于求的具体是什么,五花八门,是什么样的主儿都有,一时半会儿的,说不清楚。
众口难调,收藏,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录一组数字,证明真实:
科研人员长期针对不同地区相同职业人群调研的结果说明,中华大陆由南到北,饮食口味越来越重。
华南地区的每人每日食盐平均摄入量:16-18克
江南地区                          20-23克
华北地区                          25-28克
东北地区                          30-35克
众口难调。
联合国建议的科学健康数字为: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多于6克,有助于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好吃和健康,两回事。
同一个“好吃”,从南到北,不是一回事。
关于紫黄收藏,有人以为挑战,有人当成消遣,有人毁人不倦,有人忙里偷闲。
反正,紫黄在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如今这么多的喝彩。
至于家具与紫黄的分别,有说家具更有技术含量。其实论技术,相对来说,家具的技术含量还真不容易出大师。从古到今,家具行当里能顶天立地的,除了传说中的鲁班,大概就属最有名的京作木匠朱由校了。可惜大字不识几个。
说到大师,大师这个东西,如果是上命差遣所钦定的结果,大概更接近于“权”,而与“艺”的距离越来越远。
大师多了未必好,大师少了未必不好。反正如今的“大师”,主观的需要大于客观实在。
如果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作为一个衡量的标杆的话,如今能做到“承前”就已经殊不容易了。无他,狗尾续貂者众,因为中间断了香火。
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说法,大师的表征流于“心灵手巧”。其实心灵为“才”,手巧为“能”。才与能,两回事。才子与能人,两回事。
才为学,能为术。
从前的学与术不是一回事。
最初的汉字原本界限分明得紧,后来“礼崩乐坏”了,从春秋开始。
然后混沌,酱缸大概就是这么炼成的。
成王败寇,老和尚打伞。
乃有“大师”。
在下就知道行内有某位大师,地道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招牌,政府在册的真家伙。
一日与该大师的发小们谈起这招牌的货真价实,发小们笑翻一片。
余不解何故,追问之。对白如下:
E:难道这“大师”有诈不成?
发:作品都是真的,只不过不是大师亲手做的。
E:这怎么可能?
发:大师是企业老板,下人用他的材料,收他的工钱,作品自然属于大师了。评比的时候自然是大师拿了去。。。。。。
E:难道大师本人手上的功夫不行?
发:你要是一定问他本人是否会不会做,这么说吧,他亲手做出来的东西,你一定看不上眼。
E:明白了,敢情大师自己不动手的。。。。。。
发:当然了,做老板的主要是管人管经营,哪里把心思放在动手动脚的工艺上。又不是戏班子的头牌,天天上台的。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熟能生巧。即便天资聪颖如郎朗傅聪,每天在钢琴上手指翻飞的必修课也少不了好几个时辰。停不了的。
新近听说某紫砂壶大师学了西洋概念的限量生产推高价格,公开宣称一年只做10把壶。
不知道这“10”的定义是一年只捏10个,还是一年到头不停地捏,只保留最好的“10”个,其他通通打破。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如果一年只捏10个,大概连最起码的热手要求都不够。这个数量的运动,手势大概还潮得紧。
有些珍贵,窃以为还是宁缺毋滥的好。
(2009年10-11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4-5-22 03:26 , Processed in 0.120532 second(s), 3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