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查看: 564|回复: 5

五性之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周刚谈五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关于“五性”的认识不知是否合理,但这是我思考与研究的结果,并不是根据于先前的或是别人已有的成见的。我一直相信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新世界,就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我们想要它成为新世界,我们只能把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改变成新世界,我们不可能创造一个新世界。一切改良,都起源于批评的精神,这种批评的精神,就是我们要常常追问自己,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怎样思考的。       从事艺术之心,由“染”而“净”,我以为要历经五个层次,最终进入最佳的艺术创作之境即阳光照于身内身外,创作妙如鬼使神差。这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应是人性,人应有做人的良知,其精神轻安人自在。第二层次应是诗性,具有诗性者,其身在当前,心在云外,思想遨游天地之间。第三层次应是禅性,有禅性者,有清净的内心,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一种超越了平常又回到了平常的心境。第四层次应是佛性,有佛性者,其心就如一面圆满光明的宝镜,“大圆镜智”月白风清,清净自在,正可谓,水自茫茫花自红。第五层次应是鬼性,也可为道性,我以为是一种创作状态,一种由定生慧,与天地万物能量互动,将一切人、事、物、理互融相通。前四性是作为艺术家或是艺术创作的不同高度与境界,后一性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状态与通慧。
       艺术践行者对此有所感悟,越行至深越感悟切,如是者则心便常与清净相应,其创作的作品也便常与生命相应了。
       一、 关于人性
       自从我们生到这个世界,做人就不得不是我们终生之职业,我们自己的人生,不可能交给别人来帮助我们渡过,怎样使我们的人生自然、真性、美好的渡过,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认为,人生有两大目标,一是人生要过得幸福、美满,一是要过得有意义。在我看来,人要至性真情的活着,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实践,以某一种事业为依托,坚持不懈,从而获得智慧的觉悟的人生。

       关于人性,我以为是对于成为一个艺术家的第一层次的要求,也是成为艺术家的基础,常听人说,画如其人,字如其人,其画与字之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的人性,人心的天地有多宽,画里字里的天地就有多宽,人心的天地有多大,画里字里当然你的艺术里的天地就有多大。少年时觉不出,画如其人的道理,现在实在是体会的真真切切。
       做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做一个人,做一个好人。何谓好人,古人有三不朽人生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做到这三点,他既是好人,也是圣贤。佛家认为,人之根本在于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而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好人标准,即是至性真情且精神独立,心灵自由。
       真正的艺术家,其人心是直击人性的,其人心最深处,是至真的人性,一派天真浪漫,个性鲜明却多情善感,在他们的身上所表现出的多是主人性,少见奴仆性。然而,在他们的身上常有许多人生的破绽,因为,他们只相信智慧,为创作常常被人性之渊处的灵性所左右,他们为理想生为理想活,更为理想而亡。人心,人性有真伪,自然,艺术作品必有真伪,这种真伪,源于人性。真正的艺术家是率性的,他的“性”是他人性的真实和基础的表现,他的艺术创作是从这种真性中求善,从善中求美,从美中再求真。即所谓,情动于“中”,象也生于“中”。这个“中”就是艺术之灵魂,更是人性之真。艺术创作的“美”必定是要以“真”为基础。真正的艺术家是有真知、有真“性”、有傲骨、有操守的人。离失根基的思考与创作必定会止于“此行何去”的路口。诚实地向自己展开自己,这既是一道人生美好的风景,更是艺术作品美之基础。
       我们常常从好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这种天性的爱与天性的反抗的力量,它的永恒与不朽,是源于它扎根在一个人的根性之中,固而它形成了一个人的个性化的历史,和个性化的作品,当这种永恒与不朽扎根于一个民族精神结构的深处,它必然会形成这个民族生命化的历史,亲历者的生命回忆和血肉联系。这种天性的爱、反抗、或是恨,是源于人的性情,人的情感。情感者,艺术创作之灵魂,艺术创作无情感,犹如人没有灵魂地活着。这种天性的爱,反抗或是恨之中,兼有着见地、认知力与理想和期望,这便是所谓思想,艺术作品由于有了爱、反抗或恨,有了自己鲜明的见地、有了自己的思想。思想在于艺术作品的作用,犹如头脑在人的身体一样,其意义不用多言。文章言之无物,莫过于,无情无思,艺术创作,有形无质者也莫过于无情无思者。艺术作品的“质”究其根,自然也源于人性之根。
       二、 关于诗性
       诗性,是看问题的心态与角度,准确的讲是一个人心的角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艺术随时代变迁而变,今天的艺术家应当要创造今天的艺术,不必摹仿古人,更不必摹仿外国人,你摹仿他人,一则你模仿古人或揣测他人之心理,不是自己的情与思,二则,与今日的生活又无关系,艺术作品唯至性真情地描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才是“真”,否则皆无艺术价值可言,或者说其艺术作品不具有艺术之“质”。
       诗性的创作心态,是一种通变的思想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思想的通变,在《周易》中就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说,这里的“变”是指“时变”、“势变”与“阴阳之变”,这里的“通”是指生生不息、发生、发展、变化。“通”、“变”是通达不穷,生生不息,唯有如此,才能臻长久之境。隋•王通在《中说•述史篇》中讲到:“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故曰:存乎其人。”一个社会通过变革方可长久,不能通变则必平庸、落后,一个人的思想更是如此。一个安于原来习惯,不思进取的人,一个沉溺于其现有见闻的人,不可能置身于一个更高的层次。艺术家应有诗人的胸怀,不拘世俗而独具慧眼,站在历史的高度反思历史,把握历史大趋势。将那些不合时宜的“势”,以通变为图存。这应该是一种超然、豁达的视野与胸怀(www.zgbigart.com)。
       敢思并敢为,敢行并敢面对,也是一种豁,一种超然。曾子曾这样描述一个士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其气象可见士者之胸怀。即知任重而道远,便应早早为计,锤炼体魄,锤炼精神,积累学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脚踏实地的坚持自己的人生。艺术创作也须有士者之心,也应有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之心态。艺术创作的成败无常,甚至,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追求是否有结果,答案距你有多远,是否有答案。以士者之心,坚持自己的追求,宠辱不惊,成败以平常心待之。坚持做一件事是一种心态,坚持不做一件事是另一种态度。为事的成败与艺术创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坚持,或者说取决于为事者或艺术家的心态,以平常心视之,让自己面对问题,敢为即淡定、从容。这不能不是一种境界,正如老子所说:“可寄于天下”、“可托于天下”的诗性的、超自然的境界。
       平淡之心,并非没有坚持,他是士者的坚持,他是更高一个层面的坚持。所谓平,就是心境从容,所谓淡,就是看得透,不偏执,可入乎其中,可出乎其外。《太平广记》中,有一则小诗,一位在旁端详妻子做饭的丈夫,在平淡中见诗性,可为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吹火朱唇动,添薪玉腕斜,遥看烟里面,大似雾中花。”在平淡中见真,在平淡中见美。敢思并敢为是一种超然的艺术创作态度,平淡面对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艺术创作需要有这样的精神,一种诗性的,敢为的淡定的人生态度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5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关于禅性

       禅是一种以修定为目标的方法,禅修可以使人达到心力集中和身体内外统一的境地,即世界一切我们即不拒之于心外,又不纳之于心内,是所谓心之无挂碍,是所谓自然自在。禅的修行,被认为是成就圣者的必经之路。正行禅道,可以使我们获得正知见,使我们的心由尘染而清净,去除虚念,心住于一境,最终达到心境合一,心不住念,亦不住境。可谓,心集于眉,心可见天色;心集于耳可听天音;心集中于“我”便可以身心阔如海,思想无限且清净。这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将自我之性淹没于凝境、定心的禅境之中。

       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禅性是指,在获取形象和创作形象的过程中,能“正行道”,能“正知见”,其心轻安自在,化去自我意识,达到忘我、忘境的创作状态。禅性的创作状态相比于诗性的创作状态,其更为执著,它去除了小我与私我,追求大我、真我。艺术创作中我们所追求的禅性,并没有任何的神秘主义色彩,它更强调脚踏实地的平凡的生活与创作实践。艺术创作中的禅性境界或者是禅性体验,是超越了平常又回到平常世界的创作体验。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需要有一种定力,一种文化的定力,思想的定力,形式的定力,表达的定力。如果我们以禅性的状态,进入创作之境,这时创作者自我将进入一种无限制,无边际的佳境之中,这种状态当然不是漫无目标而是在我们的中心有一个更清净的目标为我们所执著,这时我们更容易辨识真伪,然而,禅却包容一切真与伪,由我们创作出开悟、见性之作品。

       禅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艺术创作实践中的禅性是一种创作体验,是一种人生境界和创作境界。创作中的禅境是智者的领域,就如我们每创作一幅新的创作,面对一张白纸,正像是一座高山峭壁横在我们的面前,山高不见顶,宽不见边。禅的天地就在山的那一边,穿过大山方能进入禅境,这当然是非智者不可为。禅也是勇者的领域,如果不是勇者,他又如何能够在创作中放下一切,无论是知识、思想、经验,甚至是精神,而进禅境。如果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能真正进入无我的禅境天地,禅性与悟性才会在我们的作品中展开。

       这里我们借宋代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所描述的心路历程,来体会进入禅境的开悟体验。廓庵师远以十幅图画,描述一个由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忘牛、人牛俱忘、还本源和入廛垂手等十个阶段来说明正知见的过程。

       寻牛,寻牛人全然不知牛的去向,自己完全处于心燥、烦恼、虚妄与疲惫之中。“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见迹,寻牛人发现了牛的足迹,却不知是否是他要寻的牛的足迹,但似乎已有了方向,“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吗,辽天鼻孔怎藏他。”

       见牛,虽看见了牛,但却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稍有不慎,牛又将不知去向,“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得牛,寻牛人终于扯住了牛的缰绳,然而,野性的牛自然试图挣脱,如不专心呵护,一切又将失去,“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如烟云深处居。”

       牧牛,牛昂着头,野性未服,寻牛人须小心与牛相处,一个疏忽很可能烦恼再起,“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尘埃。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骑牛归,寻牛人驯服了牛,骑在牛背,吹着羌笛在回家的途中,此时,他的心理尽是一派明朗景象,“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忘牛,回到家院,将牛牵入栏中,舒适自在的就坐,已经忘却了骑过的牛,凝思着自己的心事,“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人牛俱忘,图中空无一物,进入了人、牛自性之境,无物无我,“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还本源,此时,山水依然,但却不会再为声色而动了,自在却心无挂碍,“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入廛垂手,无论身处何处,眼前就是大千世界,一切解脱自在,心得自在,身也自在,心智玲珑透脱,“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试图说明入禅开悟的层次,其中的悟境,有待我们细细品觉。

       艺术创作中所讲的禅性,是对自我的开悟与见性,以及对于艺术创作的开悟与见性。禅是从问题的根性处思考问题的,是从对主体的自我的彻底地认识做起的。这种开悟见性的自觉,对艺术创作而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关键的却必须到达的境界。

       四、 关于佛性

       佛是一个觉悟真理者,是可见一切法之性相者。佛是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而佛性是指觉性,即佛陀之本性,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分为三种,即:住在性佛性,人以空为本,从空所生,所以本性皆具佛性;引出佛性,通过禅定智慧修行之境使本有的佛性逐步显现;至得果佛性,修因圆满至成佛时,本有本体的佛性圆满显发。艺术家的创作境界,由禅性进入到佛性,无疑又是一个质的变化。以禅的立场判断,烦恼与智慧,轮回与涅槃,都不曾存在过,所谓是对也好是错也罢,都是因众生而说,而这一切到了佛之境界便是不必说,不可说了。以空为佛,空即无,就艺术创作之境而言,正可谓空为有,有则失,即掷者失也,失者得也。《金刚经》中所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和无寿者相即所谓四种相。前三种主要是空间层面上的无我之境,而无寿者相是时间上的物我之境。四种相讲的都是“我”。

       无我相,我是由于我的身体的需求才让我们对于“我”有了存在的感受;我们不断流动的心念,又给了我们念的存在感受。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持行,获得经验从而参透平常经验中的“我”,我们可能会清楚地发现,那个主观的我,或者是一个永恒的我都是没有的,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这个我仅仅是一个身体的需求感受,或者是心念流动而已,即“无我相”。“无人相”我与人与事与物之间的种种关系,使我感知我的存在,使我感知他人在我心念中的反映,如果我不存在,自然人也不存在了,即所谓“无人相”。“无众生相”如果这个主观的我是无,那么,我身处的世界,我身外的众生自然也无。即所谓“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从时间的角度体验的存在,既然,我们不可能改变生与死,或者说,我们已经知道生命有生必有死,那又何必执著不放,如果我们已经有了“无我”、“无人”、“无众生”,那么“无寿”也自然解决了。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需要有佛性之悲智之心,悲者怀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济众者之愿,智者不执著于我相,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创作利生之作。如果我们的艺术创作,是以平常的执著于我的心境展开,其范围必定小而窄,参透事物必不彻底,其境界必定受“我”之限制,不可能进入到应有的层级。若使我们的艺术具有强大力量,广阔之际,参透彻底者,我们的心境或者说我们需要到达佛性之境。在此境界中,良好地创作,其完美之作自然显现。

       五、 关于鬼性

       前面所讲的人性、诗性、禅性与佛性主要是解,艺术家艺术创作体验的不同境界,也是人的思想升华的不同境界,空无边处体验空间的无限,识无边处体验时间的无穷。

       艺术所指,“艺者意也”“术者技也”,艺术作品就像一个有呼吸有血脉的生命体,是一个至微至妙的生命,艺术家在创作时,除了具有佛性之境,还应感受自己的气息,平静、专注、精确地把握自己的气息,让你的精神穿过气场进入到精神系统,面对画面,随气用巧,表达你的情与思。鬼性的创作状态,涉及悟性、感觉和神明问题,它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层面的体验。在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即“下守形,上守神”。以人为例,“形”是指肌体与器官,“神”是指人的气和神的层面,其意义十分不同,一种可以说是外在生态,一种则是精神生态。像中医看病一样,是守着神明,以意念,以神妙来透彻病因的。艺术家的创作的最佳状态也是守着神明,让情思泉涌于画面,神存与心手之际,创作终结时,其作品至微至妙,即使是创作者本人面对其作品也有“鬼使神差”不可解、不可言之感。似乎在你忘情创作之际有鬼神在暗中指使。我体会,中医的把脉之理,若把出正确的脉,是医生在人的气脉搏跳的瞬间,对一个人的生命的全方位的把握、感悟,这个瞬间的生命气象,这种感悟自然也很难言说的清楚。创作中对画面整体生命气息的把握与感悟,是一种创作状态,更是一种创作境界。

       我们常有创作不在状态的体验,我们在等待创作灵感的到来,在中国传统针灸中有“候气”之说,这是指,在下针时一定要等待气的到来,方能确定下针在哪个位置。艺术创作的好状态是指精、气、神具在时的状态,这时我们的情感、意识和精神以及我们身体的元素将共同构成一个能量场,这个能量场我们称其为“气场”。气场,是东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人体生物能结构的重要组成,它是在无欲、清净的自性存在状态下,全身的神经元在经络里流动并散发出的能量,这种能量在情之所至时,人的思与念更淹没在这种最自然的灵性之中,人又自然而然,不知不觉中把这种灵性当做人的自性,因此,他的创作作品就必然有常态中人所不能及的格局与精妙,似乎瞬间识破了天机。正所谓由自我进入神我之境。这种境界,我们常常无法掌控,不知它在哪,不知它何时到来,来时真有鬼神覆盖身心之感,它落在画面中的形态又是大破大和的,却又确确实实是由我们自身衍生出来的无二形象。

       我们所讲的“五性之境”是在艺术创作与思想中,去小我私我进入大我神我,是超越了平常又回到平常,它是境界,也是所谓艺术创作相由心生的生命体验。如果对“五性”之境作最简明的概述即,
       “人性”——真,
       “诗性”——境,
       “禅性”——定,
       “佛性”——空,
       “鬼性”——破。

       就我而言,艺术即人生,人生即事业,我的事业,必定又是穷尽人生去探究艺术的可能的,这注定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结果,肯定无望但却吸引着我穷究的,极有诱惑力的生命体验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赚积分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7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4-5-4 21:28 , Processed in 0.115527 second(s), 2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