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楼主: bigben

红楼遗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4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蘅芷清芬

蘅芷清芬.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4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蓼风轩

蓼风轩.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4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栊翠庵

栊翠庵.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4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暖香坞

暖香坞.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4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藕香榭

藕香榭.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4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秋爽斋大门

秋爽斋大门.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4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秋爽斋游廊

秋爽斋游廊.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4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秋爽斋院内

秋爽斋院内.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4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出红楼梦组曲下载!!!
放出红楼梦组曲下载!!!



叹红楼
mmst://61.177.216.58/song/y/yhrp7218201.wma

晴雯曲
mmst://61.177.216.58/song/y/yhrp7218202.wma

刘姥姥
mmst://61.177.216.58/song/y/yhrp7218203.wma

分骨肉
mmst://61.177.216.58/song/y/yhrp7218204.wma

上元节
mmst://61.177.216.58/song/y/yhrp7218205.wma

葬花吟
mmst://61.177.216.58/song/y/yhrp7218206.wma

唱片介绍
以推广民族音乐起家的香港雨果唱片公司,近年来虽说投入了很多精力在西洋音乐的普及介绍上(他们所推出的那套鸿篇巨制的“音乐图书馆系列”便是一个证据),但仍没有懈怠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弘扬。最近我又听到了两款他们所出的民族管弦乐cd,这进一步强化了我的这种看法。
这两款cd一张名为《喝采》,一张是《红楼梦》组曲。两张都由香港中乐团演奏,指挥都是阎惠昌先生。
如果你喜欢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音乐,那么cd《红楼梦组曲》你应该特别留意了。组曲由脍炙人口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配乐改编而来,是专为音乐会演奏的版本(cd本身也是一次音乐会的实况录音),改编者仍是原创者王立平先生。这种改编在音乐艺术领域是常见之事,如歌剧《卡门》、芭蕾舞剧《天鹅湖》等许多经典作品都有组曲改编本。从连续剧到组曲,原来作品中的精华内容都得以保留,而且显得更加集中,更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效果。组曲分为8段,这之中既有抒发情感、营造气氛的(如“叹红楼”、“上元节”),也有描绘性的(如“刘姥姥”),更有兼而有之的,如“晴雯曲”、“分骨肉”、“葬花吟”。原来组曲中还有“大出殡”和“宝黛情”两段,由于那次音乐会没有演奏,所有cd中也就只有6段。不是“金璧“,自然有点美中不足。不过这六段的演奏,可以说首首都引人入胜的。第一首“叹红楼”开始由细若游丝的笙引出大家熟悉的旋律,营造出悲凉、哀婉的气氛,高潮处加入鼓等打击,有一种近乎于爆发的效果;其后又复归于细柔,一记低沉的锣声,传达出无尽的叹息。“晴雯曲”气氛一变,不着眼于晴雯悲剧的表现,而在其纯真与丽质的描绘。音乐非常清新流畅,配器也很清淡,一个青春少女的形象跃然而出;“刘姥姥”又一变,小锣和三弦的采用,使音乐十分风趣幽默,浓浓的民间风格,刻划出刘老姥朴实而又几分滑稽的形象,最哀婉最动人的莫过于“葬花吟”。独奏二胡描绘出黛玉的孤独无助和多愁善感,独奏琵琶领出大的第二段,细腻地表现出她感物伤怀之情;后一段先是情感的爆发(原歌曲中“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旋律),其后再归于寂,多少悲凉,多少无奈,只有独自咽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7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比较《红楼梦》和《春雪》中的哀感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春雪》都是以王朝式的恋爱悲剧为线索展开情节的。在两部书中都弥漫着浓重的哀感。《红楼梦》从头到尾显示的是一种梦幻之感,而《春雪》则表现出有日本民族特点的物哀感。本文基于两者具有可比性比较其异同,从而揭示这样一个事实:《春雪》的物哀感是浸染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而《红楼梦》中的哀感是在没有悲剧感积淀的中国文化中破土而出的,是由作者用自己的血泪浇灌出来的一枝奇葩。

  关键词:哀感《红楼梦》《春雪》梦幻之感物哀感曹雪芹

  中国清末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日本现代作家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尽管相隔年代久远:《红楼梦》是曹雪芹于1749年开始创作,1756年前80回大体完成,1759年整理加评成定稿本;而《春雪》则是作者三岛由纪夫于1965年到1970年期间创作的。是他的绝笔超长篇小说《丰饶之海》的一篇。二者相差两百年之多,处于截然不同的时代,体现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意识特点。它们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些差异性构成了它们各自时代的、阶级的和民族的特殊性,是它们文化上不可替代和混同的主要根据。但是,二者是有着深刻的共同点的:从整体而言,风格上都弥漫着浓重的哀感,并且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通过小说情节来表现这么一种哀感,这种哀感体现出作者的文化理想和人生寄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照。本文旨在比较这两部作品中哀感的内涵,找出两者的同中之异。进行这么一种比较的立足点在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春雪》的物哀感是浸染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而《红楼梦》中的哀感是在没有悲剧感积淀的中国文化中破土而出的,是由作者用自己的血泪浇灌出来的一枝奇葩。

  一《红楼梦》和《春雪》所表现出来的哀感都是重层的:二者都表现出男女之爱的哀感和人生的无常感。但《红楼梦》在此之外还表现出思考文化悲剧的哀感,而《春雪》则体现出对自然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变化带来的无常感。

  首先,对爱情的哀感。两部作品都描写了王朝式的恋爱,并且所表现的恋爱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红楼梦》中黛玉病死,宝玉遁入空门;《春雪》中聪子削发为尼,清显患肺炎而死。其结果是类似的,并且,男女主人公在营造和领受爱情的时候抒发的哀感也是类似的。

  在《红楼梦》中,宝玉在其感情付出最多,对爱情最执着的时候,其哀感也是表现得最明显的时候。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彼于缠绵最深之中而已伏解脱之种子,故听《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读《囊》之篇而作焚花散麝之想。”①宝玉越是执着的拥抱爱情,越是被无可奈何所困扰。宝玉在黛玉面前说的很多的一句话是“你死了,我去当和尚”,也说明了在彼此相爱的时候,宝玉仍然会想到出世和死亡。

  与此很类似的是《春雪》中清显的心理活动。在第十二节中,清显与聪子在雪中第一次接吻,他们的接吻本身就是彼此对爱情的认可和鼓励。但是,清显在接吻之后,心中却浮现出“那些日俄战争图片集里的,凭吊得利寺附近的战死这的幻影”。在爱的最无畏的时候却想到死亡,“清显想,其实那些都是死了的士兵。群集在那里的数千名士兵,不仅是为了凭吊战友才聚集起来,也是为了凭吊自己才低下头来。”清显想到了人的终极结果。人类都是在生与死之间穿行。“人类生存悲剧蕴涵着人类不可遏止的力求认识自身命运,揭示生存秘密的痛苦冲动和欲求。在终极意义上,人最焦虑地关注自身存在于宇宙中的根据、本原和地位、价值。”②清显在想到人类的终极结果的一刹那便完全否定爱情的价值。在凭吊死亡的士兵中,何尝又没有自己?清显与宝玉何其相似,爱到深处,哀到深处。

  作为女主人公的黛玉和聪子因其具有女性的敏感,在感受爱情深处之哀感时更加强烈。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宝玉道:“林姑娘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此话,不觉又惊有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知己,自然我亦为你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则何必有“金玉之论”?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而又何必来一宝钗?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替我主张;…我虽为你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这里,不禁滚下泪来。

  黛玉在面对宝玉的一片真情时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与喜悦相对的是惊、悲和叹。惊其不避嫌疑,叹金玉之论,悲自身红颜薄命。面对爱情,黛玉想到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如第三者的宝钗和离自己很接近的死亡。在恋恋情海中挣扎沉浮的黛玉在感受爱情温馨的同时,想到的更多的是爱情的无望。

  聪子在性格上比黛玉要勇敢的多,但是,她面对爱情时也同样感到一种无望和悲哀。聪子曾对本多说过:“任何美梦都有结束的时候,永恒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如果认定是自己的权利,岂不是太愚蠢了吗?…不过倘若真有永恒的东西存在,那也是现在这一时刻…”对于聪子而言爱情是美好的,是值得追求的,但并不是一生一世的,因为聪子深深地感到爱情的无常性,即使自己正处于“这一分钟”,下一分钟,爱情便不存在了。这种无常性让人感到了深沉的哀痛。

  总之,在面对爱情的时候,男女主人公都无法摆脱这么一种爱情无常的哀感,这种哀感既来源于人们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常常感到的茫然感;又来源于人类对美丽爱情得而复失的惧怕,正如清显说的:“一旦获得了月亮,今后倘若生活在没有月亮的世界里,那是多么可怕呀!”

  其次,人生的无常感。两部作品都没有仅仅局限在感叹爱情,更多的是吟咏人生的无常。其实,对人生的无常感体验比对爱情的无常感体验更加深广,同时也深化无常感本身。

  在《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痴理”中宝玉见到杏树想到:“才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已‘绿树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树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男女大事,不得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树成荫子满枝’了,再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发如银,红颜似缟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树叹息。正想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到:”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了叶,故也乱啼。这声韵想是啼哭之声……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不能?“

  这一段作者通过描绘宝玉外在感觉和内在感觉突然遇合之后的那种飘然而至又杳然而逝的更替过程,阐释了宝玉心中的对人生的无常感:见落花想到了以后岫烟出嫁,从而产生了聚散无常的内在感觉;见杏树子落枝空想到了将来岫烟乌发如银,红颜似缟,从而产生了青春无常的内在感觉;见落花与雀啼想到雀儿惊见无花而伤心,从而产生了时光无常的内在感觉。作者通过聚散无常、青春无常、时光无常三个层次把宝玉对人生的无常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见面。先有可卿自经,秦钟夭逝;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随殁。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③虽然鲁迅先生的例证只是列举了宝玉所爱的人的死亡,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死亡,让宝玉深深地感到人生的无常感。

  在《春雪》中,我们可以引本多的一段话作为例证。之所以引本多的话,是因为本多较之清显更加坚强和勇敢。但是本多仍然感到人生的无常感和个人的无力感。“倘使我抱着要改变历史的意志,那么我就要献出自己的一生,拿出全副精力和全部财产,努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扭转历史。同时,也要截取能实现这个目的的尽可能的高的地位和权利。即使如此,历史也未必按照我的意志发展成美满的形状。百年,二百年,或者三百年之后,也许历史突然和我毫无联系,呈现出正是我的梦、理想和意志所追求的模样。也许我的眼睛认为的美和微笑,冷淡地在鸟瞰我,在嘲笑我的意志……那里是白昼的广场,意志独自站立,佯装着依靠自己的力量站立,且其自身也有这样的错觉,在洒满阳光的没有花草树木的大广场中,它所拥有的只是自己的影子。”

  本多在这里阐释的是意志在历史面前的反讽处境。意志在历史面前呈现的是一种无力和孤独。意志无法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人生通过意志探询自己的未来,但意识本身是处于一种茫然之中,人生便因之具有一种无常的哀感;历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意志并不能左右历史的发展,意志在茫茫无尽,我行我素的历史长河中显得非常渺小,而与意志相关的人生便因之具有一种徒劳感和无力感。本多在承认意志的无效的同时便否认了人生奋斗和挣扎的意义。人生永远不能对历史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这一论断其实是在消解意志乃至人生的意义。明了这一事实之后,无常感和无力感便迎面扑来。

  总之,两部作品都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作者都通过作品任务的敏锐感知把这种人生的无常感表现出来。

  二《红楼梦》和《春雪》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作者思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哀感。王国维先生曾说:“生活中所有的悲剧并非都是坏人破坏造成的,相反,造成许多悲剧的往往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④这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即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意识。这样一种文化意识在自觉不自觉中充当了悲剧的导演。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具有重人意识,但这种重人意识并非尊重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把个人和类交融互摄,强调个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缺乏个性意识的人学。这种人学虽然孕育了中国人的对祖国、民族忠诚的性格,但是又造成许多中国人逆来顺受,自我压缩的人格形态。“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到做人的价格”⑤曹雪芹感觉到了这一点,并且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这么一种对文化悲剧哀感的感知。在作品中,这么一种哀感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悲剧体现出来的:迎春、黛玉、宝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7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迎春的不幸在于她懦弱的性格。在第七十二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玉桂儿媳妇口口声声说自己为迎春倒贴银子时,迎春并不反驳一句,倒是抱一本《太上感应篇》看,如黛玉所言:“虎狼屯于陛,尚谈因果。”正是由于这么一种懦弱性格,使得她在中山狼孙世祖的折磨下“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而她这种懦弱,逆来顺受的性格便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迎春便是传统文化的重压之下个性压缩的典型。

  黛玉的不幸在于其依附性。传统文化造就她一种缺乏独立性,急切寻找依靠的性格,或依靠家庭父母,或依靠丈夫。黛玉尽管在意识层面上想摆脱这种依附性,因此她有性格孤傲,目下无尘的一面。但在潜意识上,黛玉被这种依附性折磨的筋疲力尽。黛玉常感到寄人篱下,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依附性的表现。寄人篱下的感觉使黛玉的性格变的自卑、多愁、孤僻、多心、敏感——“小性儿”。因而黛玉常自觉凄凉,而至于常觉绝望。因此,我们可以说黛玉的红颜薄命在于世道的他毁,也在于悲剧性格的自毁,而归根结底在于压缩个性,消解个人独立的传统文化。

  宝钗的悲剧则在于完全丧失自我。在众人面前,宝钗常常为了应和逢迎他人而丧失自我。“自云守拙”的悲剧性在于宝钗丧失自我却不自知,并且引以为荣。因此,我们说宝钗在婚姻上是胜利者,但她从来都没有真正地爱过。宝钗在世俗面前不自觉丧失自我确实是在传统文化下形成的。个人在类的面前可以忽略这一传统原则在宝钗身上得到生动体现。

  从这几个女子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识如何蚕食人的灵魂,消磨人的个性,而对这种文化的思索,可以说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哀感的感知的表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知之甚深,因而就不难预见和理解《红楼梦》在整个写作走向上是反传统的。在《春雪》中作者没有对日本文化表示哀感,而是对日本温柔纤细的和文化充满赞赏。

  《春雪》的作者通过另一种方式使整部作品的哀感表现至于完美:对自然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变化带来的无常感。

  《春雪》中有两次划船的情节。在这两次划船中,清显对自然有着深切的的感受,并且这两次划船的感受也不相同。在第二次划船清显明显感到季节变化带来的无常感。

  清显第一次划船是与本多在一起的。这次划船周遭的景色是明净而热烈的。“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清显在这样一个晚秋的明净天气里,只是感到时光的流失。“绯红的湖水被划破了,阵阵的涟漪就这样扩大了清显的精神恍惚。深沉的水声,恍如从咽喉深处发出的粗犷的声音。他感到自己十八岁这年秋天某日午后的确一去不复返了。”“天气晴朗,阳光洒落在他刚减短了头发的细嫩的脖子上……清显觉得,在这个象灌满水的皮袋一般的世界底层,开了一个小小的洞,他仿佛从那里听见时间的水滴一滴滴滴落下来的声音。”这样明净的天气让清显感动,太美好的时光让清显越想挽留便越觉流失的快。清显感到了自然给与的感动。在第二次划船时,便只有清显一人,是在他失去聪子之后。这时已是岁末除夕。“小船压倒枯苇败荷,缓缓地往前滑行,几只受惊的水鸭腾空飞起。映在湖面上的蓝天和白云色调特别灰冷,瀑布没有结冰,传来了尖锐的倾泻声。透过枯枝可以隐约看见远方红叶山北侧残留的污秽的残雪。”在这样的一个严冷的所在,清显不再感到自然的美好,而是联系自身遭遇深切感到人生命的徒劳和无趣。“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爱欲的渴望。渺小的自我陶醉,渺小的自我辩护,渺小的自我欺骗…对丧失的时间和失去的东西的急切怀念,年华的虚度,岁月的蹉跎,青春无情的流逝,对毫无成就的人生的愤懑。一个人的房间。孤身送走的日日夜夜。绝望地与世界和人间隔离。呼唤,听不见的呼唤。表面的荣华,空虚的高贵。这就的我呀!”季节的变化引起清显心绪的改变,季节由明朗变为严冷,从而引发清显对往事的回忆。往事的不如意,使清显对人生的哀感变的浓烈而集中。与第一次对时光流逝的粗浅感完全不同。在这里,他感到了内心深处的孤独和与环境的格格不入。看到了表面和实质的不统一。这种不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季节的变化所引起的人内心深处的无常感和物哀感。

  尽管《红楼梦》中,主人公也有对自然界的感动,如黛玉的葬花词。但正如《汉魏六朝诗》在论述玄言诗和陶渊明作品的区别时所言:“玄言诗尽管也有对自然的描写,但仅仅作为背景和底色,为其中的玄理做锦上添花之用。而陶诗,则是把自然物作为主角,从中发思古之幽情。”⑥《红楼梦》就如玄言诗,只是把自然作为底色,以自然凸现人物。而《春雪》则是全身心的把自然景物当成主体来写。在《春雪》当中,那瀑布、河流、雪已经和清显合为一体。如果把它们拿走,清显的形象就变的很苍白,很抽象。

  三综上所述,《红楼梦》的梦幻之感有三层含义:对男女之爱的哀感;对人生无常的哀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哀感;《春雪》的物哀感同样也包含三重含义:对男女之爱的哀感;对人生无常的哀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感动。这两种哀感的不同的根据是文化上的差异。《春雪》的这种物哀感诚然有作者的个性在,但是更多的是体现出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浪漫物哀文学思潮。而《红楼梦》的这种梦幻之感是在没有多少悲剧感的中国文化中破土而出的,依靠的更多是作者自己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感知。因而,我们说,《红楼梦》是曹雪芹血泪浇灌出来的中国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日本文学具有物哀传统。物哀思潮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奈良时代,平安时期初期。在人本固有的神道精神润育下,《古事纪》、《日本书纪》中追求国家和民族、集团的文学意识产生“哀”。这种“哀”不是单纯个人的感动,而是带有国家、民族和集团性质的,具有原始性和率直性。直到《万叶集》后渐由国家的、民族的、集团的感动过渡到个人的感动,是一种单纯的怜爱的咏叹;第二阶段,是平安中期,紫式部的物语论为中心,包括清少纳言的随笔论和藤原公任的歌论而展开。从“哀”到“物哀”的演进带来了对文学的积极反省和全面自觉的机运。第三时期,从镰仓南北朝、室町而至江户时期,“物哀”思潮逐渐走向理论化。本居宣长通过将“物哀”提升,建立了独自的理论体系。“物哀”思想超出了文学领域,其适用范围及于一切文化,乃至成为一种思想和行为的规范,覆盖人生的整体,“物哀”思想成为日本文化的基石和主要特点。对于三岛由纪夫而言尤其如此,三岛由纪夫在少年时期就被称为“日本悠久历史的骄子”⑦从个人性格和家庭背景而言,三岛由纪夫对于日本传统文化浸润得尤其深刻,并且三岛由纪夫自己曾这样评价《春雪》:“《春雪》描述了王朝式的恋爱,表现了日本文化中的‘温柔纤细’和‘和魂’。”⑧在《日本文化思潮史》中,作者根据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和一些和歌归纳出“物哀”的思想结构: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爱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层次的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事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即对自然美的动心。前两者属于现实性,后者属于关照性。⑨《春雪》无疑表现出“物哀”的思想结构。因此,《春雪》所表现的“物哀感”是有着日本文化传统的渊源,体现出日本人内心情感,是在传统文化土地上生长出来的。

  而《红楼梦》便大不一样,“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而已。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之中,所索之女子终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之乎?……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真价值亦存乎此。”⑩《红楼梦》背离中国国民性中乐天、世间的一面,独抒作者所感之哀,并且与《桃花扇》的矫情的解脱不同,作者真诚地把遍披华林的悲凉之雾涂染在作品当中。

  在《红楼梦》的开头作者就写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察去,觅其行尘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当此日,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我虽不学无术,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

  在这一段中,作者说出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深所愧悔,并醒同人之目。深所愧悔,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现,说明了作品是作者的血泪所成;醒同人之目,是作者希望达到的目的,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警醒人们。突出的一点是在创作动机上作者就胸怀这么一种描绘梦幻之感的想法。并且,作者是把亲见亲闻的故事敷演成篇,更多的是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剧之感。因此,我们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很不一样的一部作品。《红楼梦》的这种背传统的特色与《春雪》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说,《春雪》是从日本民族的传统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红楼梦》则是一枝从传统是背面开放的奇葩。

  综上所述,我们立足《红楼梦》和《春雪》中的哀感的异同,阐发了《红楼梦》和《春雪》各自在表现哀感的特点。并且,通过分析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我们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春雪》的物哀感是与日本民族的传统分不开,她让人想起过去;《红楼梦》的梦幻感是与中国古典文化相背的,她让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孤标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7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网站集锦(转帖)
红楼梦网站集锦


*红楼: 红楼梦评论,剧照欣赏,剪辑,主题曲,相关资料

*梦红: 暂时连接不上

*红楼梦: 诗词鉴赏,人物品评,曲艺欣赏,经典对白,红学资料,红迷论坛

*红楼梦: 红楼梦文本(繁体)

*红楼梦: 红楼梦文本(简体)

*大观园: 红楼故事,红楼儿女,红楼谜语,红楼词语,红楼成语

*辩红录: 搜狐社区的红楼论坛

*红楼梦: 吕雷宏的个人网页:红楼梦怀古诗谜的再思考

*奈何馆: 红楼梦诗词集锦 红楼知识 剧照专栏 照片图片 歌曲词谱 越剧红楼 京剧红楼 原著下载

*红楼大观: 庚辰本、程乙本、脂评本文本,红学资料,红学名著,红楼文萃,红楼论坛

*红楼艺苑: 艺苑文章,艺苑论坛

*红楼驿站: 版本作者,红楼群芳,品味红楼,红楼文化,红楼资料,红楼论坛

*红楼逸梦: 网易社区的红楼论坛

*红楼品茗: 红楼评论,钗黛争艳,万艳同悲

*红楼旧梦: 网上的曹雪芹纪念馆

*红楼梦引: 王以安的个人网页

*红楼醒梦: 颜采翔的个人网页

*红楼落央: 容乃公红楼梦论坛,梁归智专栏

*红楼在线: 红学简介,红学话题,红楼梦人物简表

*红楼在线: 红楼梦原著,简介,版本,图片,诗赋,网站连接

*红楼天地: 红谜博览,红楼笑话,红海观潮,红海拾贝,红籍介绍,红楼论坛

*夜看红楼: 红楼图片,红楼专题,红楼资料,红楼论坛

*新浪红楼: 红楼新闻,写在红楼边上,红楼梦语,戏评红楼

*搜狐红楼: 相关网站搜索引擎

*引君入梦: 台湾1998年红楼梦博览会文化艺术展、学术活动、影片欣赏等

*醉迷红楼: 红楼原文,红楼游艺,红楼导读,红楼漫谈

*醉迷红楼: 红楼梦简介,红楼梦人物,红楼梦阅读,红楼梦下载,红楼梦影视

*梦萦红楼: 原著简介,人物关系表,人物简析,诗词解析,参考资料,红楼论坛

*小双之家: 红楼音乐,红楼文章,红楼原著

*石破梦惊: 黄解嘲的个人主页

*时代书城: 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文本,三言二拍等百部古典小说文本

*随风而逝: 红楼梦诗词曲赋辑录

*饮水思源: 红楼论坛

*网路展书读: 台湾罗凤珠女士主持的红楼梦网络教学研究资料中心:红楼文化,红楼人物,红楼文物,红楼地理,原文译文,脂评

*冷月葬花魂: 在令人心痛神痴的红楼梦音乐中,用一种独特的动画图片方式带你游览大观园

*红楼梦全本: 庚辰本原文

*红楼梦在线: 红楼梦文本

*红楼梦系列: 红楼梦人物、语言的评述文章

*番薯藤红楼: 红楼梦论坛

*京味儿文学: 周汝昌《曹雪芹小传》全文,《曹雪芹与北京》全文

*紫藤文学园: 品读红楼,红楼小考

*南开红楼bbs: 南开大学红楼梦论坛

*水木清华bbs: 清华大学红楼梦论坛

*石头记饮食谱: 红楼梦饮食介绍,红楼梦人物图,电视剧,北京大观园,北京恭王府

*红楼梦小说技巧: 关于红楼梦创作技巧的论文集

*辽宁大学红楼梦: 红楼梦原文,红楼梦人物介绍

*北京精武红楼梦: 宝钗主页,警幻演绎

*黄金书屋红楼梦: 红楼论坛

*涟漪小屋红楼梦: 名家名文,红楼人物,红楼消息

*亦凡书库红楼梦: 红楼梦文本

*风月鉴里话红楼: 郑磊的个人主页

*大唐中文古典小说: 明末清初小说选刊目录,话本小说大系书目,古代色情小说书目,古代禁毁通俗小说书目,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总目,古本小说集成总目,百部通俗小说文本,几部红楼梦续书的文本

*北大未名梦回红楼: 北大红楼论坛

*红楼梦与人生之梦: 暂时连接不上

*中华古籍·红学研究: 曹氏世系表,关于石头记的大事表,红楼梦版本一览,张爱玲与红楼梦,红楼梦魇,芙蓉女儿诔译文

*台湾交通大学讲演录: 朱琦的红楼梦演讲记录

*亦凡书库《续红楼梦》: 一种续书的文本

*锦绣中华·红楼梦选曲: 诗词曲原文选

*锦绣中华·红楼梦英译: 红楼梦的英译本

*中国期刊网·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目录索引,建设中

*台湾中央大学红学研究室: 该红学研究室介绍

*网路展书读·红学研究资料: 红楼梦研究资料检索

*网路展书读·红学艺文资料: 戏说红楼:红楼梦电视剧剧照;彩绘红楼:戴敦邦、彭连熙的红楼梦人物绘画;红楼乐曲:电视剧主题曲,京剧《曹雪芹》唱腔精选;红楼木雕:以木雕形式表现红楼梦情节,美不胜收的艺术品。喜欢的朋友可以保存到本地计算机

*中国古典小说邮票·红楼梦: 红楼梦邮票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红楼梦英文摘要

*维吉利亚大学图书馆·中华文学集锦: 唐诗三百首、古谣谚、诗经、红楼梦的英文版

*诗先锋:赵成伟红楼梦组图(全): 红楼梦主要人物画像

*诗先锋:华三川-红楼留香组图: 红楼梦经典画面的再现

*中国新世纪读书网·红楼梦连环画: 红楼梦连环画

*中国集邮信息网红楼梦群钗与群花: 自制的趣味票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第81-90回): 用画面表现红楼梦情节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第91-100回) :用画面表现红楼梦情节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第101-110回): 这组戴敦邦绘画好象不能存放时间长久的,喜欢的朋友抓紧时间存到本地计算机中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第111-120回): 用画面表现红楼梦情节

(以上共有73个连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7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


这样的两本巨著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如汪洋大海般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划,对社会本质和结构的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书名的“物语”两字,在日语中意即故事。它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这本书刻划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爱情生活,上半部写了源氏公子与众嫔妃、侍女的种种爱情生活;后半部为源氏公子之子薰君为主人公铺陈了复杂纷繁的男女纠葛事件。时至今日,它仍是日本作家的灵感之源。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都和《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是日本的“《红楼梦》”。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

这样的两位作者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六次南游,有五次就住在曹家,这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种的环境中长大的。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或者是官场之争)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对于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他于四十七岁逝世,据说在他逝世时,《红楼梦》只写完了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完。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父亲更是长于汉诗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习。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后来,紫式部家道中落,在丈夫去世后,她曾做过皇后的女官,这期间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为她后来创作《源氏物语》储备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这是出身和经历都颇为相似的两位作者,也难怪会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出两部颇为相似的文学巨著了。

这样的两位主人公
贾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古今第一大淫人还是一个勇敢跟封建儒家思想做斗争的斗士?很多人都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想象为曾经的曹雪芹,其中真实多少虚构多少我想只有作者自知了,但贾宝玉这个人物的塑造无疑在宣泄对现实不满的同时,也寄托了他的理想。他的种种怪癖,他的离经叛道,无一不是在向传统的儒家思想宣战。他把男人称做是泥做的骨肉,女儿称为水做的骨肉,男人都是肮脏的、只是女儿是最最圣洁的这类“古怪言论”是不是因为对那个由男人统治的社会不满而把女儿做为一种美好理想的寄托?最后当他向这世界祈求的唯一能给他美好感觉的东西--爱情也被偷梁换柱时,他终于以出家的形式跟这个世界彻底告别。
源氏公子有一位做皇帝的父亲,有一位做皇帝的哥哥,还有一位做皇帝的儿子,但他却连亲王都不是,他虽身为皇子,但生母由于出身微寒却为皇帝所宠爱而被群妃所妒,最终忧虑而死,当皇帝的父亲为了使自己的儿子不被皇族之争残害性命,狠心把朝中没有权势外戚辅助的源氏公子降为臣属。即使是这样,由于他出众的仪表、父亲的宠爱,还是招来了很多嫉恨,仕途起起落落,甚至被从京城贬至荒地。他这一生纵情声色,也许也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的一种宣泄吧?
这两位公子都出身于富贵之家,但他们的人生其实都是悲剧色彩的,在当时社会的专制政体中,要么,顺应它的形态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要么被它抛弃。

这样的两个女子
《红楼梦》刻划了无数性格各异的女子。但潇湘才女林黛玉一直以来曾是多少男人心目中女友的理想化身?那是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多少年来仍然为人们所同情所传诵。宝玉于众多美女而不顾,独独衷情黛玉,就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也一真追求的不加伪饰,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吧?她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她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她要用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争,但是她虽然征服了宝玉的心,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度中她所追求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美好结局的。在当时的社会里,爱情不仅不是婚姻基础,还是离经叛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这一场爱情与家族制度的战争中,她最终以痛苦而死做为对自己爱情的最后的捍卫。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原名藤式部,因为她在《源氏物语》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紫姬,遂改称紫式部。紫姬是源氏公子众多姬妾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名门子弟的私生女,这样错综的命运,使她一方面出身名门,一方面难以见人,于是,在源氏公子在她十岁左右把她偷接到自己府中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她这一生的职业是做源氏公子的姬妾,她这一生的追求是让源氏公子喜欢、不被厌倦。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命运,还是当时日本所有待嫁或已嫁丧夫女人的命运,她们必须要成功地依附上一个男人,只有男人才能保障她的生活和荣耀。相对来说,紫姬是成功的,虽然源氏公子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的女人,但紫姬永远是他心灵的港湾。她是一个绝世美女,他一手将她养大,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这种既是亲情又是爱情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心灵一直停驻在她身旁。但虽是这样,紫姬的一生也是痛苦多于幸福、等待多于相聚。
黛玉和紫姬虽然爱情的结局各有不同,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一生的爱情、幸福、理想、追求都只能依附于男人的身上。

这样的语言风格
《红楼梦》用纯北京话写就,北京方言音调悦耳、词汇丰富等特点在红楼梦里充分发挥出来,宝玉的丫头小红回答凤姐的那一段话,把一群身份和关系互不相同的人的一些凌乱言语,用极快的速度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无不得益于北京方言的特点。
《源氏物语》行文典雅,书中大量引用汉诗及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于故事情节之中,使读者读起来经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

这是两部语言优美,人物刻划细腻的古典小说。两部书的布局都极为宏大,描写的都是爱情,但不管是中式的爱情还是日式的爱情,他们共同揭示的还是在爱情背后的决定一切的社会制度。两部书在本国的文学史上都着有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但《源氏物语》从结构上显得有些庞杂、冗长,对某些场景和人物心理描写也不够精纯。而《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四十回为后人所续。于是,这两部相似巨著又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点遗憾。(转自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8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最吸引人的是言语。白话+口语的大量运用显得活泼爽利,很容易带起读者的情绪,被吸引着一路读下去。相比之下,源式文邹邹的,还有不少隐语,读来太费劲,反正O是看得半懂不懂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11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 确实如此。

前阵子央视8套放了一遍,唉,结局真凄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Archiver|麒麟论坛——第一红木古典家具论坛,红木家具,古典家具,明清家具,文玩收藏,第一中式家居门户 ( 沪ICP备2022029664号 )

GMT+8, 2024-5-21 06:58 , Processed in 0.239175 second(s), 3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