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村“两权”抵押融资引金融活水
农村金融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的财产权等“两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终于迎来了顶层设计。国务院日前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试点地区稳妥有序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投入,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经验。
破冰农房获准抵押但试点范围有限
长久以来,农村的宅基地和农民的住房财产是不允许用于抵押或者担保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等工作提上议程,而《意见》的发布,意味着这项改革正式进入了“破冰期”。
实际上,在过去一两年时间里,全国陆续有金融机构尝试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这项新业务,但由于这项工作可能会对农民基本的住房权利造成影响,并涉及宅基地改革这个敏感话题,且现行法律仍然有所限制,所以这些前期试点非常谨慎,并没有形成太大影响。
此次《意见》提出要求,“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民住房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率高,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全,交易行为公开规范,具备较好基础和支撑条件;二是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较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头良好,具备规模经济效益;三是农村信用环境较好,配套政策较为健全。
根据上述要求,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原则上只选择国土资源部牵头确定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开展。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要求延续了政府对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谨慎态度,试点范围将会相当有限,全国符合《意见》要求的大约只有十几个地区。据了解,今年年初国家部署了33个地区进行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三项改革试点。由于宅基地制度改革被要求封闭运行,目前还没有任何试点公布相关改革方案,各个试点区对当地改革工作进展情况也三缄其口,因此市场上还没有关于具体由哪些地区来进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消息。
抢跑经营权抵押业务已遍地开花
和农房抵押业务的谨小慎微不同,各地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开展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的热情非常高涨。到目前为止,包括北京、四川、湖南等地陆续有金融机构启动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涉及机构包括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各地城商行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的相关地区正在开展试点,颇有全面抢跑之势。
专家分析称,这是因为承包地的经营权抵押是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一项重要内容,也符合国家近期出台的关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文件精神。而根据要求,未来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主要在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较好的地区开展,因此试点范围相对于农房抵押试点要大得多。
早在2014年初,四川省成都市就完成了首笔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据成都市温江区农发局副局长吴文彬介绍,该地区过去就有用种植在土地上的苗木做抵押向银行贷款的做法,而开始实施经营权抵押后,农业经营者只需要提供流转合同、营业执照以及《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等证明就可以快速得到放款,而且贷款还不受农作物的市场价格影响。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副总经理王县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项创新是实实在在有市场需求的。他说,“对于国有大行而言,有很多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抵押物不足,但信贷资金需求量大,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可以作为有效的融资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特别提出了试点地区将有机会突破现行的法律限制。此前《经济参考报》记者曾走访多个前期试点地区发现,由于《物权法》、《担保法》等明确规定农村土地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担保,让金融机构颇有顾忌。而《意见》对此则明确提出,试点涉及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八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等相关法律条款,由国务院按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允许试点地区在试点期间暂停执行相关法律条款。
风险抵押物如何处置成关键
多位金融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除了法律限制外,坏账风险是目前金融机构涉水农村“两权”抵押领域的最大担忧,很多金融机构虽然眼馋这项新兴业务,但迟迟不肯介入。
实际上,前期试点已经出现过坏账风险爆发的情形,有知情人士透露,山东某地有农户把全村的土地经营权都流转过来,随后发现还不上200多万元抵押贷款,就选择了“跑路”,导致银行和农民都拿不回土地。这并非个例,武汉市也处理了数起这种案例,涉案方包括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贷款主体,有些甚至闹到了法院。
对于风险保障,《意见》提出,因借款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需要实现抵押权时,允许金融机构在保证农户承包权和基本住房权利前提下,依法采取多种方式处置抵押物。完善抵押物处置措施,确保当借款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承贷银行能顺利实现抵押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处置应与商品住房制定差别化规定。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中宅基地权益的实现方式和途径,保障抵押权人合法权益。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处置,受让人原则上应限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范围内。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分析称,抵押物处置是“两权”抵押改革成败的关键,而《意见》要求同时顾及了保障农民的承包权和基本住房权利两项权利,以及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合法处置权,这就需要各试点地区在实践操作中进行大量的创新和探索。而记者了解到,为防范金融风险及农民失地风险,各地已经探索出了不少创新性做法。例如重庆市、吉林省、湖北省等多个省市都设立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由借款主体、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共同承担损失风险。
对于试点的规范运行,《意见》还进一步提出,人民银行、银监会会同相关单位,出台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管理办法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并制定实施细则等。
原标题:农村“两权”抵押融资引金融活水农民住房将可抵押变现
稿源:人民网
作者:

原标题:校园理发卡 钱没花完店关了
店铺已易主,昔日理发店牌匾仍在 新文化记者 史磊 摄
新文化讯(记者 王跃) “我在学校购物中心内的发廊办了一张理发储值卡,这家店突然不干了,现在卡里还有好几百没消费,我应该怎么办?”14日上午,就读于吉林财经大学工商学院的袁同学向本报求助。
储值卡钱没花完店关了
袁同学今年大三,他手中的这张理发储值卡是在两年前办理的,“这家发廊位于学校商服中心一楼,当时优惠力度挺大的,如果充值500元,就能享受六折优惠。”袁同学说,因为刚入学,他和同寝的三名同学都办理了500元的储值卡,当时对方口头承诺没有时间限制,只要卡内有钱就可以使用。
“我大二下学期出国交流去了,所以卡里还剩300多。”袁同学说,今年6月,他发现发廊关门了,“当时发廊一个工作人员说是统计办卡人数,把我们的卡号和手机号都要了过去,让我们等信儿。”袁同学说,但四个月了,也没有说法。
为了维权 学生建立QQ群
袁同学介绍,因为办卡同学较多,还建了一个维权QQ群,“当时群里有一百多人,都是卡里有钱的,有的卡里剩下四五十,有的几百。”他们就此事也向学校反映过,学校后勤部的领导表示会帮着联系,但始终没有回复。
袁同学表示,如今很多同学已毕业,只好将储值卡扔掉或者送人,这家发廊处于校园内,学校领导应该出面维护学生们的利益。
后勤人员帮学生维权遭拒
14日下午,新文化记者来到了吉林财经大学,在学校商服中心一楼,记者看到原发廊位置已变成了一家物流公司,大门紧锁,透过玻璃窗看见写着“芭莎造型”的储物柜仍摆在屋内。
针对此事,新文化记者联系到了学校后勤服务集团生活服务中心的崔主任,他表示自己知道这件事,并且已将此事向校领导作了汇报。“学校商服中心是对外招商的,这家发廊是一个商户,今年7月末到期,但没有再续租,在之前确实给学生们办了不少储值卡。”崔主任说,店里在5月份曾发布通知,让有储值卡的同学尽快消费,如果实在用不完,可以折换成商品,后来统计办卡的实在太多了,而且退商品学生也不同意,就僵持了,合同到期后,商家就撤出了学校。
崔主任表示,自己多次跟发廊店主协商,但对方均表示不能给同学们退款,称学生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据事发后统计,有七八十名学生手中还有没用完的储值卡。
当日下午,新文化记者拨打了储值卡上的联系方式,但并没有人接听。
预付消费风险大 应谨慎
长春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钟萍表示,预付消费风险大,消费者在办理预付款式消费卡时,一定要谨慎。除对经营者资质、信誉、经营状况有所了解外,应尽量少投入,避免大量投入而承担过大的风险。
吉林吉翔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海波表示,发廊的经营业主(店主),应当就学生持有储值卡中的余额承担返还的义务。若拒不返还,学生可以以经营业主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其返还钱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