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把刻刀下有纯真木偶情怀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实习生 傅艳梅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曾经,形象各异的木偶们在舞台上又唱又跳,成为老一辈广州人童年里最快乐的记忆。如今,一代木偶戏人,艰难中求创新,用顽强的毅力告诉世人“我不会出局。”时年71岁的陈志强,与他的木偶雕刻艺术共度55个春秋,时间可以诉说木偶的流传变迁,尖刀可以雕琢出他对木偶的毕生追求。
学艺之初,也饱尝艰辛
1960年,16岁的陈志强报考美术专科,被广东省木偶剧团录取为木偶雕刻艺术专业,从此走上艺术之路。1961年,他师从当代雕刻大师叶文芳,于廉江市白银坡农村学艺长达一年多。这段时间里,纵使条件艰苦,但无论酷暑严寒,陈志强都风雨无阻地跟随师父学习雕刻、临摹、描绘等手艺。学习到“看家本领”后,他于1962年回到广东省木偶剧团,开始他的木偶雕刻生涯。
多年来,陈师傅设计和雕刻了多种角色的木偶形象。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的作品就与叶师傅的作品一同展出。随着时代发展,陈志强大胆创新,研制了“环氧树脂”、“纸朴”、“泡沫”等新工艺,把木偶制作推向新阶段。如今,陈志强已是广州木偶制作界的翘楚,他的作品及理论文章多次获得各级国际大奖:作品“包公掷砚”荣获国际荣誉金奖,代表作“文成公主”、“西施”分别于1986年、1987年被瑞士博物馆和日本木偶戏艺术大师收藏。
要熟练,就要专心、勤雕
制作木偶的工序主要有六个步骤。首先是打坯,早期陈师傅将木头作为原材料,刻刀作为辅具,先在一块方木中开坯定五官,这个过程需要确定尺寸长短的比例,需能胸有成竹地使用刻刀,刀刀连贯,运力均匀。其次是雕刻,主要是人物五官,木偶造型不同,五官不同,这很考验师傅的手艺。特别是眼睛的开合,雕刻时力道很难控制,还要使它上下左右转动以表情感。
第三是打土。用一种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后,均匀地铺在木偶头的白坯上,再涂上一层蜡,使木偶头表面光滑平整。然后是喷色,即为木偶人物的脸部着色,皮肤的渐变色及腮红的颜色要恰到好处。再就是彩绘,彩绘将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种面部表情。最后要根据具体角色配上头饰等,至此,一个木偶头就完成了。“学艺要专心,专心要勤雕,勤雕才能熟练”,陈志强一直以师父的这15个字作为坚持下去的信念。
让青少年了解这门手艺
广东省木偶剧团于1956年成立。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陈师傅对剧团的多名艺徒提供了大量的指点辅导,把木偶雕刻的多种刀法延续传承到新一代木偶艺术人的手上。与此同时,省内外到木偶团学习的艺员也得到陈师傅的指点。最让陈师傅印象深刻的,要数几名来自哈尔滨木偶剧团的学员,“经过近两年的学艺,他们返回剧团后已成为主力军,几年前我到哈尔滨和他们聚会,他们都已是国家级高级木偶设计师和艺术家了”。
为更好地宣扬文化传统,陈师傅曾在中小学生暑期开展的活动中,用“泡沫”、“海绵”等原材料教学生们制作小木偶。如今,陈师傅也经常受邀前往中小学授课,“青少年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是很难得的一件事,虽然只是基础功夫,但他们能够了解到这门手艺,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为传承,也需随时代发展
陈师傅介绍,数十年前,中国人的娱乐方式单一,就是看戏,而木偶戏是当时的主流戏种之一。现在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木偶戏不再是主流的娱乐项目。“那时在广东很多地方都有大量木偶戏团,甚至一个镇上都有几十班木偶戏团,逢年过节都要公开演出,大家带着小板凳到场观看,座无虚席。后来这种民间木偶戏团日渐式微,现在已经很难有这种大型的民间木偶戏团。之前我去高州考察时,甚至出现民间艺人一人撑起一台戏。由于挣钱少,演唱方式没有创新吸引不了年轻人,传承是个问题。”
据悉,广东省木偶剧团一直从事木偶制作的艺人不多,目前只有三四个。如今由于国外艺术的注入以及国内娱乐活动的增加,木偶戏的生存条件愈加艰难。但陈师傅认为,从现状来看,木偶戏有传统内涵,不同于现代娱乐,也有吸引人之处,但前提是要不断创造新的角色,顺应时代发展,这样它才不会消失。“我觉得传统工艺也要跟上潮流,这样才能长久发展,而且木偶艺术应当针对儿童,这个才是发展的出路”。
70后说
“以前住在西关,在文化公园就有木偶戏演出,经常需要通宵排队才能买到票,能够看一次木偶剧也是很幸福的事。”——街坊陈先生
80后说
“以前很喜欢看木偶戏,当时还特地让爸妈给我买木偶剧场的票。相对粤剧那些传统的演出,我觉得木偶剧更加可爱有趣。”
——白领周小姐
围观
影院禁带外食
电影院禁带外来食品几乎是院线行规。但消协相关人士近日却表示,此举当属霸王条款,观众分分钟可以投诉。同为影迷,对于外来食品到底孰是孰非,各有说法。
禁外带食品是霸王条款
公共空间应遵守文明秩序
我一直对电影院不能带外来食品十分不解。我就曾经手拿一杯咖啡走进电影院却被告知只能存放在前台,看完再取,那叫一个郁闷啊。
原以为电影院如此做法是因为外来食物会对观众的观影造成滋扰,一方面食物有气味,影响他人;另一方面食品垃圾对影厅卫生状况造成压力。
然而,事实并非这样。几乎所有的影厅都有自营小卖部,里面各式各样汽水、爆米花甚至熟食如鱼蛋、香肠等不一而足。这些同样有气味、同样会制造垃圾的食品在影厅里销售,并且以高于市场价卖给观众,难免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在。有统计,仅仅是爆米花一项,就占了院线总收入的近10%。很显然,影院“禁止外带食品”是出于商业考虑。为了保护其小卖部的收入,观众渴了饿了都只能在电影院卖品区解决。于是观众不得不忍受电影院不合理的销售价格。这样的经营方式说不是“霸王条款”谁又能信?
观众买了票,电影院摆起“要不别看,要不就在我这买吃的”的姿态早已让人难以接受,消协这次的释疑甚至来得有点晚。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打破这种莫名其妙的规定,还观众一个公平的消费环境。(雅婉)
公共空间应遵守文明秩序
很多人在电影院里吃东西,爆米花、汽水算是“常态”,我还遇到过在电影院吃牛杂、鸡腿饭、泡椒凤爪、鸭脖、嗑瓜子的“吃货”。当时我就想站起来让这些人“闭嘴”。
电影院作为一个浅则是娱乐大众,深则是艺术欣赏的场所,安静、整洁是第一要义。可是一些观众大口大口啃鸡腿,油花四绽;瓜子爱好者们,一手一把瓜子,边嗑边丢地上……吵闹如菜市场,严重影响了那些真心想静下心来欣赏电影的观众们。同样是买了票进场看电影的,为何有人把影院当餐厅,有人却被剥削清静看电影的权利。
尤其是在电影闭幕,灯光亮起的那刻,满地的瓜子壳、薯片包装袋、可乐罐,人群散去,只剩下保洁工人逐一地扫走垃圾时,真为某些人的素质而气愤。其实不仅仅是电影院,不准外带食物也是各大音乐厅的行规,一来为了保洁,二来为了维持观赏秩序。针对这两点,我绝对支持电影院不能携外带食物进入内,甚至电影院自营的小卖部也应该以身作则全面取消,还观众一个欣赏艺术的环境,公共空间应该遵守文明秩序。(王睿)
@蘑菇头:电影院作为一个企业,有自己的商业考虑无可厚非,买票进场就意味你愿意接受这套规则。但是企业不妨可以考虑外带食物要加收服务费的原则,这样既能保证自营小卖部的销售量,又能给市民多一个选择。
@丢丢:如果想自由自在地吃、自由自在地看,不用来电影院,请在家看电视。
原标题:影院禁带外食霸王条款还是合理行规?
稿源:新华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