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王府井新东安百老汇影城,观众在影城商店购买饮料。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在该影院的布告栏里写明“谢绝外带食品饮料”。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南京一名女士带着薯条和汉堡去看电影,进影厅时被工作人员拦下,称外带食品不能带入。该事件引发网友关注,截至昨日,以“影院谢绝外带食品”命名的微博话题,已有1188.1万阅读量及4883条讨论。不少网友质疑,影院谢绝外带食品却自己销售爆米花等食品,且价格高于影院外,其规定不合理。
记者随机走访北京市内10家电影院,其中有8家影院张贴有禁止外带食品的提示语,有的影院工作人员会严格要求外带食品寄存,也有的影院即使看到观众外带食品也不会阻止。此外,还有2家电影院并未对观众携带的食品设限。
律师认为,影院禁止外带食品的规定违反消费者保护法,涉嫌霸王条款,消费者可向有关部门投诉。
此前,今年3月,据新华网报道,记者曾就此事走访呼和浩特多家影院,并咨询当地工商部门。当时,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表示,该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体验1外带食品只能寄存禁入影厅
在朝阳区望京街附近有一家星美国际影城,在影院检票口旁边的墙上贴有一张温馨提示,第一条为“本影城谢绝外带食品饮料”。但在影院内设有一个小超市,超市内出售巧克力派、瓜子等零食及饮料,在影院外超市卖三四元一瓶的饮料,在该小超市内售价为7元。
7月21日,记者拿着一袋外带食品询问是否可带入影厅内食用,影院工作人员表示仅饮品可以带入影厅,“食品的话,只能带影院自己卖的。”
与星美国际影城情况类似的还有位于北三环东路附近的北京UME国际影城,在影院地下一层检票口处放置有一块提示牌,上面写着“谢绝超市及场外食品、饮料带入厅内”,在检票口旁设有一个食品售卖处。影院内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外面买的饮料可以带入影厅,但快餐和饭要寄存,“我建议你把东西放在包里,不要拿出来吃就行,影院里会不时有检查人员,看到会说。”该工作人员提醒道。
在位于朝阳区爱琴海购物中心内的北京红星太平洋影城,也立有一块谢绝外带食品的提示牌,上面画有汉堡、杯装饮料及薯条。7月22日19时30分许,记者拿着一袋肯德基食品排队准备进入影厅,一位工作人员上前询问记者所拿的食物是否为外带食物,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该名工作人员带领记者前往自动储物柜寄存,“这个食物拿进去会有味道。”
进入影厅后,记者发现旁边的观众从包中拿出了外带的食物,“一般大家都放包里偷偷带进来,拿在手上总会说。”该名观众说。
体验2设有提示牌但仍可自带食品
在朝阳区蓝色港湾内的传奇时代影城,每一个放映厅门前都放置有一个小型提示牌,上面写着“谢绝外带食品”。售票处旁边设有食品贩卖处,除卖零食、果汁、爆米花之外,还售卖热狗、炸鸡和薯条。
7月23日,记者拿着一袋影院外购买的快餐询问是否可以带入影厅,影院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关系。
情况类似的还有位于朝阳大悦城内的金逸国际影城,虽然检票处的台子上写有“非本影城出售的食品请勿带入影厅”,但有观众拿着沙冰和外带食品进入时,检票人员并未制止。
在朝阳区三里屯美嘉欢乐影城内,影院内张贴的提示语为“请您不要将汉堡、薯条、瓜子等油腻、味浓、影响观影的食品带入厅内。”不过,当有观众携带油炸食品检票时,一名工作人员只是提醒下一次不要带该类食品观影,但未让该名顾客将食物寄存。
体验3影院没有规定禁止外带食品
7月23日,在位于丰台区的博纳国际影城方庄店内,记者并未发现谢绝外带食品及饮料的提示语。记者随后购买了一份麦当劳套餐准备带入影厅,检票时未有影院工作人员阻拦。
与博纳国际影城方庄店情况类似,7月24日,在朝阳区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慈云寺店内,记者携带多包影城外购买的零食及果汁走入影院,并无工作人员进行劝阻,在影院内也未见禁止携带外购食品的提示语。
-律师说法
禁外带食品涉嫌违反消法
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常务副会长邱宝昌认为,影院禁止携带外带食品的规定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即“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
“如果说因为吃东西有味道影响别人的话,那么为什么影城自己的东西可以带进去?”邱宝昌建议,当消费者遇到影院限制外带食品或饮料的情况时,可以同影院协商解决,也可以向消费者保护组织、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涉嫌霸王条款消费者可投诉
北京百瑞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志伟表示,消费者花钱买了电影票,电影院就应该提供电影放映服务和环境以及座位,而影院设立的“禁止外来食品进入”规则属于其利用垄断地位而设立的霸王条款,是一种“店大欺客的行为”。这种额外强加给一方义务的做法其实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张志伟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张志伟建议,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进行投诉。
声音
张女士:影院里卖的食品太贵了,如果价钱能合理一些,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外带食品,毕竟拎到影院也有点麻烦。
宋先生:应该规定一下可以带的食品范围,像臭豆腐、榴莲这些有强烈气味的我觉得都应该禁止,但电影院不该禁止所有外带食品。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李馨实习生胡克凡
原标题:多家影院自设规定禁外带食品饮料涉嫌霸王条款
稿源:中新网
作者:
中金公司认为,如果中远和中海两集团合并,运力将达158万标箱,占全球8.2%,排名全球第四,较第五名的Evergreen的运力高64%
继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重组为中国中车之后,航运业央企重组一直被寄予厚望。8月7日晚间,中远集团(又称:中远)和中海集团(又称:中海)旗下的中海集运、中海发展、中国远洋、中远航运、中海科技5家上市公司同时公告宣布停牌,原因均为接控股股东通知,其正在筹划重大事项。
此外,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又称:中航系)旗下有中航电子、中航机电、中航飞机、中航资本4家上市公司皆以“筹划重大事项”为由停牌再次掀起市场对央企整合的预期。
不过,不论是中远和中海的整合传闻还是中航系的整合传闻,至今皆未有确实消息。
对此,中国远洋董秘郭华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公司停牌与控股股东有关,涉及到集团层面,因此,具体情况公司这边无法回答。其表示,“目前公司还没有收到消息”。
同样,中海科技董秘杨忆明也向记者表示,公司方面并没有收到控股股东方面下达的相关消息。
两集团整合猜想
继中远和中海旗下5公司同日停牌后,市场中传遍了关于两家集团的合并猜想。尤其是有媒体报道“中远和中海两大航运央企拟于近日联合组建集团层面的改革领导小组”之后,两集团的整合消息更是被传的沸沸扬扬。
据报道,该领导小组由五人组成,将于近期商讨两集团整合改革事宜并将在三个月内制定出初步的改革方案。这五人中,中海集团占三位,中远集团占两位。其中,中海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许立荣为组长,另外两人从中海集团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徐文荣,中海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黄小文和副总会计师杨吉贵中选派。而中远方面,其中一人是中远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成员李云鹏,另一人则可能是总会计师、党组成员孙月英或者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孙家康中的一位。
另据报道,在两大集团之外,国务院国资委也将派人参与。消息人士称,此次“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只是两家央企整合的第一步,如果一切顺利,完全整体合并预计在2017年前后。
据报道,有航运界人士向媒体记者透露,“我们得到的消息,可以确定的是第一这个领导小组确实存在,第二这个小组是以中海为主导的”。该航运界人士表示,“我们在向中远核实的时候,中远的人说我们这边是比较低调的,因为负责人是中海那边的,我们也问过马泽华董事长为什么不在小组之中,对方回复可能是由于年龄原因”。
目前,中远和中海旗下上市公司停牌依旧。其中,中国远洋称,“目前该事项正在筹划过程中,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此,中国远洋董秘郭华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公司收到控股股东的消息的话,将会发布公告,一切以公告为准。
两集团整合或排全球第四
事实上,在航运业长期低迷的情势下,多数业内人士更希望中国的航运企业能够通过整合实现自身的强大,并在国际竞争中争取话语权。不过,对于中远和中海的整合事项,业内出现多种猜测。
“中远和中海可能会先从业务板块进行整合,然后再进行集团层面的整合。”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申正远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中远和中海均属于综合性的航运集团,两者在业务模式和内部管理上相差不大,尤其是运价和航线设置接近的集装箱业务,因此两者未来的业务整合很可能从规模化效应明显的集装箱业务入手,并逐步扩展至散货、油轮等主干业务,最终达成集团层面的整合。”
自2014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这份文件的出台对促进航运及相关产业央企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月,招商局集团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宣布合资成立国内最大油轮运输企业“中国能源运输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1.1亿美元。今年5月份中海发展与中国远洋的全资子公司中散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新加坡成立合资公司“中国矿运有限公司”,专营铁矿石海上运输及相关干散货业务。
上述合作被市场视为航运企业在业务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共识。正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两集团在业务上的合作可能性更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中远和中海若实现重组,规模化效应明显的集装箱运输将是最核心的板块。
中金公司分析,在航运央企中,从事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是中远集团旗下的中国远洋和中海集团旗下的中海集运。若整合实施,将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具体说来,中远和中海将从三方面受益,分别是:航线网络资源整合、码头资源的整合和成本节约大有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中远集运和中海集运合计占全球运力的8%。其中,中远和中海的集运运力分别占全球的4.4%和3.8%,全球排名第六和第七。
中金公司认为,如果中远和中海两集团合并,运力将达158万标箱,占全球8.2%,排名全球第四,较第五名的Evergreen的运力高64%。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次两集团的整合将是从集团开始。安信证券判断集团层面先定方向,子板块后续陆续跟进整合,整个重组过程最乐观也要1年左右。
而据《证券日报》记者对上述停牌上市公司的采访,也皆表示公司披露的重大事项是与控股股东有关,公司也在等控股股东的进一步消息。
“一带一路”战略助推整合
其实,在南北车合并之后,央企整合的市场预期就一直持续高烧状态。
对此,国金证券发布研究报告分析,央企整合仍处风口,现在的合,是为了摒弃国内巨头之间的内耗。其认为,央企整合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各方的官方表态等,均体现了央企整合风口正盛。从政策方面来看,今年5月份《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制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2015年8月9日央行发布2015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骨干船舶制造企业实施兼并重组。
“央企合并符合我国走出去战略。”国金证券认为,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关键。互联互通包括路上互联互通——高铁、海上互联互通——海运(造船)、空中互联互通——航运。而实现这海陆空“三通”,首要的就是我国这三类企业要具备走出国门、与国际优秀同行企业竞争的能力。
对此,中投顾问高研究员申正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交通运输业和装备制造业是最可能产生整合的两个领域,其中航运业属于国际化产业,“合二为一”后能够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属于国家重点鼓励走出去的行业,因此航运业的整合在“一带一路”政策推动下进展迅速。
“行业的整合不仅要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考虑,还要从企业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进行业务整合以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申正远如是说。证券日报记者矫 月
原标题:央企整合仍处风口航运业巨无霸或两年内重装上阵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