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至今,央行已五次降息,存贷款利率均随之下降,信用卡作为一种变相的小额信贷,分期还款的手续费却岿然不动,不仅如此,有银行信用卡中心公告将上调部分分期项目单期费率上限。有业内分析师称:“这是银行不得已的选择。”分析师提醒,信用卡分期虽然免息,但是手续费并不低,持卡人在选择分期前需先算清账再做决定。
浦发信用卡中心日前公告,将信用卡自由分期和账单分期的手续费费率由此前每期最高0.9%上调至每期最高1.5%,专项分期手续费费率由每期最高0.46%上调至每期1%,而非面对面分期手续费费率更是由每期1.52%封顶大幅上涨至每期4%封顶,新的费率标准从11月15日起实施。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去年底至今央行五次降息之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降至4.6%,累计已下降1.4个百分点,降幅超过23%。而各家银行信用卡中心几乎都没有表示要对分期手续费的收费标准进行下调。记者查询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分期手续费率,发现每期0.75%的费率已算比较低的了,还有的银行手续费率达到每期0.85%到0.95%,通过收取高额手续费银行可创造很高的收益。
浦发并不是唯一一家增加信用卡分期手续费的,早在去年,兴业、华夏等银行就相继上调了信用卡分期费率。
“信用卡账单分期和现金分期收取的费用近一年确实没有降低,但这些是属于手续费,不是贷款利率。”某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服人员这样答复。
信用卡分期“免息高费”遭质疑
有业内人士表示,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实行“免息高费”的政策,表面上来说收取的是手续费,但实质上银行与客户仍然是一种借贷关系,客户缴纳的手续费与贷款利息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此外,不论以何种名目收费,银行资金成本的下降有目共睹,即使是手续费也有下调空间。
而实际上,有银行就将这一块收入纳入利息收入范围。据招商银行半年报显示,2015年起,招行对信用卡持卡人分期收入进行了重分类,将分期收入从非利息收入调整为利息收入。
“央行降息压缩银行利息收入,上调信用卡分期手续费是银行不得已的选择。”融360信用卡分析师孟丽伟向记者表示,连续降息及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银行利差受到挤压,传统存贷款业务带来的利息收入减少,从而影响银行整体利润的增长。因此,各银行纷纷在中间业务拓展方面寻求空间,以期增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呈两位数增长
一般上市银行会将信用卡分期手续费收入归入“银行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明细科目。记者统计发现,16家上市银行中,大部分上半年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均呈现两位数增长,整体增速达到13.79%。其中,南京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同比增幅达101.42%。增速第二是平安银行,同比增幅达76.58%。在中报中,个别银行也提到信用卡总收入,如招商银行上半年信用卡总收入169.21亿元,同比激增55.88%。
经过多年跑马圈地,国内信用卡发卡量有赶超国际同业的趋势。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末,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4.6亿张,人均持卡0.34张。孟丽伟认为,央行降息,再加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互联网金融冲击等多方面因素,客观上促使银行在提高信用卡手续费收入方面想办法。“信用卡分期等银行卡中间业务对于银行收入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孟丽伟称。
建议:
信用卡分期四“注意”
1.要选择费率较低的银行;
2.尽量选择较短的分期期限,因为分期期限越长,成本越高。但是,有的银行把分期数限定在6期以上;
3.尽量避免提前还款,多数银行规定,信用卡分期提前还款,分期手续费照收;
4.银行有时会推出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减免的优惠活动,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节省分期成本。
提醒:分期期限越长成本越高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信用卡各类分期业务因为属于无抵押无担保,所有银行收取的费用通常高于其他类型的借款,甚至是最接近“暴利”的业务之一。
据银行官网资料显示,用户分期付款的手续费是按照期初用户分期总金额乘以一定的费率系数来计算,而不是按每月剩余的贷款额度来计算。以1.2万元消费分12期为例,每期未还部分递减1000元,但手续费却始终按期初总金额为基数,折算下来,实际手续费费率为16.6%,远超贷款利率。
融360认为,信用卡分期手续费折算成实际年利率的确较高,但无论是银行消费贷款还是P2P,其手续费与信用卡分期手续费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而信用卡分期业务还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流程简单快捷,通常只需要持卡人向发卡银行提出分期申请,即可成功办理。因此,对于小额消费信贷需求,办理信用卡分期业务还是很合适的。
分期消费陷阱
买同款手机费率差5倍
分期消费风靡大学校园记者调查发现——
买同款手机费率差5倍
随着高校的开学季,大学生分期消费市场又开始火爆。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有一些机构完全不顾学生的还贷能力,一方面在营销端进行大肆宣传,另一方面则暗中抬高贷款利息,并以各种名义收取服务费用。据统计,这些活跃在消费端的学生贷款年费率通常在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50%。很多大学生因为一时冲动购物而选择贷款,最终要偿还的“本息和”相当于贷款本金近1.5。
分析认为,广大的大学生群体在面临心爱的手机、电脑、相机等这些利器的诱惑时,仍然对这些费率高企的贷款产品毫无免疫力。正因如此,以趣分期、爱学贷、分期乐、喵贷等为代表的大学生分期品牌迅速成长起来,在短时间内市场上出现了数十家分期平台。与此同时,老牌电商品牌如京东、阿里等也开始进军校园金融,阿里推出花呗,京东则投资分期乐,同时推出校园白条。
与工作人群不一样的是,大学生群体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所以风险也相对较高。
陷阱一:
弱化分期费用暗藏隐形担保
为吸引大学生,某些平台往往只宣传和夸大分期产品或者现金小额贷款的低门槛,零首付,零利息,免担保等。同时却弱化其高利息、高违约金、高服务费的分期费用。
实际上,低门槛并非真低,平台所称的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可贷款背后,存在诸多隐性担保。
平台在审核过程中,通过要求申请分期的大学生提供的电话地址、家庭住址、父母联系电话、辅导员联系方式等信息,以电话或者一对一实地审核等方式确认大学生身份及还款能力,如果大学生不能按期还款,平台会找到其父母为其买单。
陷阱二:
鱼龙混杂超六成平台费率不明确
在利息方面,有的平台只是针对特定产品给出每期月还款金额,并不直观的公布其相关收费标准;在逾期费用方面,也只是说明会产生一定逾期费用,当并没有给出明确数值,据融360调查发现,逾期后每日费率最高与最低相差达60倍之多;在服务费方面,除了每期收取利息之外,有的平台还加收其他费用,如金豆分期收取的账户管理费,平台服务费以及预收咨询费,每笔最高可达700元。
记者了解到,由于大学生分期消费主要产品是价值数千元的3C产品,以iPhone6 plus 16G金色版为例,30家分期平台中,无需注册或下载APP的16家平台的12期分期的金额显示,最高的费率为35.96%,最低的费率为7.74%,相差六倍。(记者李婧暄)
(记者林晓丽(署名除外))
原标题:信用卡分期借款成本不降反涨银行免息高费绕道谋暴利
稿源:中新网
作者: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备受关注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
在经济大环境温和涨势之下,国内奢侈品消费市场也不再爆发式增长,渐趋平稳。
国人的理性消费让各大奢侈品集团开始调整中国的市场战略,自3月开始,奢侈品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调价风潮。
先是香奈儿率先宣布下调中国内地售价,同时上调欧洲售价,幅度均为20%,调价后两地价差不超过5%。之后,腕表之王的百达翡丽在中国香港宣布大幅降价且最高降幅达22%,紧随其后的还有LVMH旗下的泰格豪雅宣布中国及其他几国市场产品价格下调8%。
钟表、皮具品牌相继调价之后,化妆品牌也开始降价销售,包括兰蔻、雅诗兰黛、雪花秀、兰芝等品牌都宣布调价,降幅最高达到12%。
奢侈品牌为赢市场纷纷调价,直接目的仍是为保住中国这全球第一大奢侈品市场的销售业绩,在全球经济还在进行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之下,中国市场依旧是各大奢侈品集团的希望。对于什么原因令奢侈品消费在华进行降价战略?以下我们也做了一个分析。
八项规定狠刹奢靡之风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颁布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八项规定”颁布之后,此前被过度消费的公务送礼也得到了改变,“买奢侈品送礼的情况明显减少了,以前购买手表的单价20万以上很正常,现在基本很难。”某手表品牌专卖店销售人员这样告诉我们:“按照国际惯例,购买手表的单价在月收入的3倍左右,如果一个白领的月薪是8000元人民币,那他购买一只3万元以内的手表是合理的。”
由此可见,八项规定之后,大众消费已经渐渐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主流,花自己的钱自然要货比三家,从另一方面看,这样的状态也说明中国的精品消费观趋于理性,在朝健康方向发展。
出境旅游“血拼”奢侈品
日前,中国旅行社协会和艾威联合旅游顾问公司发布了《中国出境旅游季度报告2015Q2》。该报告在针对全国旅行社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2015年二三季度出境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91%的旅行社二季度出境业务增长,特别是东南亚、日韩、欧洲、大洋洲和北美市场。
出境旅游对国人来讲越来越容易,但在走出国门之后,国人却发现奢侈品牌在国内的价格与海外非常悬殊,巨大的价差让中国消费者开始倾向于前往欧洲等关税较低的国家血拼。全球咨询公司贝恩发布的《201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中国内地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上涨9%,达到3800亿元。
奢侈品调价之后,内地与海外的价差得到了大大的缩减,如香奈儿le boy手袋,调价前国内购买的价格是是3.27万元,如今下调至2.6万元,而欧洲同步涨价后,中国与法国两地差价缩小至14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因前几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爆发,全球几乎所有奢侈品牌都会心照不宣的给予中国内地货品及款式优先,调价后虽还存在价差,但在保修及店面服务的前提下,千元价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跨境电商冲击奢侈品消费
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李克强总理说,跨境电商不是简单的“国内老百姓买国外商品”,大量的是企业进出口业务,是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带动实体店和工厂的发展,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就业。
跨境电商的繁荣,也从另一方面冲击了传统奢侈品的市场。“我可以获得更多的品牌选择,并非一定是在中国有门店销售的品牌,很多品牌也非常好,只是还没有来到中国开店,但我可以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买到。”90后白领小曾这样告诉记者。
方便、快捷、可靠、选择多,还有价格好。
在这样的多重优势之下,进入中国的传统奢侈品还继续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已经不行了。除了调整价格,如希思黎、雅诗兰黛、娇韵诗等高端化妆品牌也都开设了自己的在线购买商城,记者曾在一个高端护肤品的手机商城上体验购买,发现价格不但是商场的8折,还送出了比商场更多的赠品。
中国品牌崛起风格不输大牌
近年来,中国时尚产业开始进入转型阶段,在“中国制造”的升级概念下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中国本土服装设计师,他们在本土时尚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通过接轨国际的设计语言,融入移动互联网营销概念,真正将“中国加工制造”提升了到了“中国品质制造”的新台阶上。
这些中国本土服装设计师有很好的理念与作品,也得到圈内明星好友的力捧,他们的作品一经推出便成为当季当红单品,受欢迎程度不逊国外奢侈品牌,而这一部分力量也给国外奢侈品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今,中国原创品牌也可以在市场上与国际大牌公平交手。
“我愿意买一件刘清扬设计的作品,其实价格也不便宜,但是我很喜欢她的风格。”某网站市场部总监牟小姐这样告诉记者,“奢侈品确实有它经典的地方,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新鲜的血液。”而中国的年轻设计师们似乎也正是满足了这一代中国人对于“创新”的追求。